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麻辣杂谈 » 正文

艺术给老百姓带来什么?K11模式引来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9 18:42:30    浏览次数:103    评论:0
导读

商业和艺术的分界线究竟在哪?自从有个貌似伟大的人斜刺里放出个波普,似乎大家就认为那是唯一的答案了

商业和艺术的分界线究竟在哪?自从有个貌似伟大的人斜刺里放出个波普,似乎大家就认为那是唯一的答案了。然而就连搞波普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更倾向于赚钱还是创作。
实际上,人们对商业和艺术的认知仍旧存在相当大的误区。作为一个在商业和艺术边缘行走多年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自己开始了解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原始人类遗留下的作品不难看出,最早的艺术是由于人类智慧中的创作灵感而诞生,最终又因其“娱乐大众”的功能所被众人接受。这个观点在圈子里早已被人争论过多次,然而许多人对该观点是充满了不屑的。
这正是我约几位朋友去参观武汉K11“微空间”展览的原因,虽然最终他们没能同意我的观点,但至少令我自己的想法得以完全的证实。
“K11是一座每个零部件都用艺术揉成的楼阁”这是一位去过香港K11的朋友告诉我的,的确如此,关于K11在圈子的口碑,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细细分析K11在艺术上的探索,其前提是它在商业上的成功。我们假设K11的经营模式没有得到广泛认可,那么这座被称为艺术楼阁的大厦将是腐朽的;进一步说,也就不会有武汉K11的诞生。而其后的成都K11,北京K11等等也就都是浮云了。

回到我最初所说的,实际上老百姓在看待艺术这件东西的态度上是很微妙的:抛开部分狂热者,余下的那部分我们称之为“大众”的人,他们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价格和愉悦的平衡性。花五千块钱看一场音乐会和五十块钱听一场相声,往往对他们来说,愉悦感的获得是相同的,于是乎才有了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的分歧。但自始至终,艺术若不能启发及感动他人,则无法被称之为艺术。有些朋友高举着梵高的大旗表示无所谓自己做的东西能否被大众所接受,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仍旧是,被大众喜爱,或是卖出高价。
这次在K11微空间举办的“武汉的那一天”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刘巍及张雯的摄影展,他们用时六年拍摄了武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一万张照片,期望可以引起每一个普通武汉人的生活回忆。



之前曾有人传言说K11来到大陆,会变的山寨,变的乏味和媚俗,这次的微空间展览让我打消了这个疑虑。毫无疑问,你可以在武汉享受到香港K11的一切。之所以没有山寨,仍旧是这种把饮食、购物与艺术相结合的模式的成功表现。利用饮食、购物这些与大众息息相关的事物来传播艺术,是艺术的进步而不是后退。K11使得某些原本远离人群的艺术形式离老百姓更近了,同时巧妙的运用了每个老百姓都能接受的形式。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各种聚会和约会,老百姓都选择吃饭这种传统的形式。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K11成为人们所迫切需要的一种新购物餐饮综合环境。从艺术角度上讲,K11给了大众一个认知新艺术的媒介,可以让许多年轻的艺术形式更快的得到展现。许多继续坚持艺术和商业不能混谈的朋友,希望你们能从K11登陆大陆让自己的思维产生一些变通。
毕竟,这次的K11微空间展览仅仅只展现了未来武汉K11的冰山一角,但它给人的震撼是直观的,让人不难去想象它开业后人声鼎沸的情景。在任何时候,推动艺术前进的都应该是一个更大的欣赏群体甚至乎消费者,而不是艺术家本身,再出色的艺术家,也是被无数追捧者及肯于买单的消费者捧上高端的位置。也许K11这种模式的出现,正是艺术本身对消费者的一种回馈吧。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255911911583FED32B3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