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报告分析认为,尽管华为将研发当作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将研发开支保持在销售额的10%以上,但是一方面,截至2008年底华总计35773件专利申请中,海外申请为9768件,比率较低。中国三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刚认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华为的研发工作中也有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略显浮躁的心态。”
另一方面,华为尚属于通信设备行业属于传统的技术密集型阶段,剖析“2008年研发不少于销售收入10%”这个数字,其实际研发密度只有8.3%。
与此同时,研发人力成本的上升则成为趋势。按照2009年12月31日外汇牌价计算,华为研发人员人均花费4.5万美元,是诺基亚的1/5,爱立信的1/4.5,这一低廉的人力成本使华为得以用不到爱立信一半的投入维持一个规模超过后者一倍的庞大研发队伍。伴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一优势将逐渐淡化。
“华为还是国际电信设备制造界的后来者,别人每往前走一步,都会用知识产权为其树立一个壁垒,有些根本不允许华为跨越,所以华为在翻越时尽管做到小心翼翼,也难免做到完全不犯规。究其原因,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的并购,更看重的是基因渊源,看对方是否对未来有一个前瞻性和洞察力。倘若执行力超强,而在创新基因上存在机会主义,仅仅凭借劳动力而与国际巨头平起平坐的优势并不能维济。”电信专家王煜全对记者表示。 (本文来源:中国企业家作者:吴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