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之声早已有
其实,自清以来一直有人质疑《砥柱铭》的真伪。就连“挺真派”主力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傅申先生也在论文中毫无讳言地表示,“在三十五年前的黄庭坚研究论文中,对有邻馆墨迹本《砥柱铭》的真伪不能遽断而存疑”。这件书法作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质疑呢?
傅申先生当年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黄庭坚,可以说现在存世的黄庭坚作品,他都亲眼鉴赏过。对于《砥柱铭》的真伪,他也经历过一个“从存疑到肯定的过程”。傅申疑问有二:一是此卷用笔速度比其他行楷快速,出锋爽利迅疾,多纵而少擒,无战颤波折,线质偏于扁薄;二是此卷风格年轻而有俊气洒脱气象,与其晚年其他作品不相合。
傅申提到,这一点上大陆学者张传旭与他持有相似观点。
昨天,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书法硕士生导师张传旭先生。当记者问到《砥柱铭》的真伪时,张传旭用了“拿不准”三个字。张传旭说,如果从字的外形上看,非常像黄庭坚的字,但从精神气质上看似乎又有点儿差别。
张传旭说,一般认为行草是一种非常感性的书法形式,而黄庭坚却以一种极为理性的方式写行草,这就是他最不可思议之处。《砥柱铭》运笔较快,似乎并不那么理性。黄庭坚笔力刚劲,穿透力很强,而这幅《砥柱铭》却显得比较脆弱。如果说黄庭坚的代表作像钢筋的话,那这幅作品顶多像竹子。但张传旭又强调,即便是书法大家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不能以代表作的功力来衡量其所有作品,所以也不能排除这幅字是黄庭坚年轻功力尚不炉火纯青时所作。
张传旭说,自己曾长时期临摹草书大家怀素的作品,越临摹越觉得那些书法神品是后人无法企及的。“黄庭坚的作品也是这样。我想,即便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也不可能写出这种可以乱真的伪作。”张传旭说。
对于王保良质疑的《砥柱铭》中错字太多的问题。张传旭认为,书法家写错字是常有的事,并不能以此作为真伪的论据。“如果是伪作,大概作假者不会写下这么多错字留给后人指摘吧!”张传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