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T嘉瑞收到证监会通知,要求其30天内就重组事项再度补充提交资料,其拖沓五年之久的重组遭遇搁浅风险。而诸多2006年起深陷其停牌泥沼的普通投资者告诉记者:由于重组方案计价存诸多不公,中途叫停未见得不是他们更好的选择。
事情的缘起是在9月5日深交所一则浙江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下称华数集团)借壳上市公告。根据该方案,*ST嘉瑞在清理成无资产无负债的“净壳”后将向华数集团、湖南千禧龙投资、浙江省二轻集团等五名股东以每股2元的价格增发9.78亿股,用来收购浙江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下称华数传媒)100%股权。完成收购后上市公司总股本将增至10.97亿股,而华数集团以5.96亿股绝对控股。
“一年前刚评估过的资产又拿来翻几倍再注入,这样的大股东也太坑爹了吧?”一位股民这样向记者抱怨。
公开资料显示,华数传媒成立于2009年12月,其主营业务由华数集团注入的杭州八区五县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权和华夏视联的新媒体业务构成。
成立之初,浙江万邦即以2009年10月31日为基准日,对临安华数、桐庐华数等五家注入资产进行过一次评估。在这次评估中,共1.31亿元的账面净资产确定以3.15亿元评估价格入账,共增值了2.4倍。万邦认为,由于“从总体上看,成本法的评估增值率略大于收益法,因此应采取成本法进行计价。”同样的,在之后对富阳华数和华夏视联的评估中,浙江万邦也以此为由,用成本法分别进行了评估确价。
为确定此次重组注入价格,时隔不到一年,华数传媒对同样的资产再次评估。在更换评估机构后,中和评估以2010年9月30日为基准日,认为在成本法下华数传媒还应在已入账价值上再增值121.68%,而在收益法下增值率更高达459%。评估报告称,由于“成本法评估结果中没有包括对企业经营带来极大收益的网络接入费服务收费许可权利以及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业务运营独家授权等的价值”,因此最终选定收益法评估结果,将华数传媒原本账面3.05亿元的净资产锁定在17.06亿元的天价上,并以此作为注入资产的最终价格。
“收益法是指基于企业未来收益预测值的基础上计算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这样计算出来的资产增值率越高,说明未来收益增长潜力越大。但有线电视行业收视费标准直接受国家管制,增长空间有限。而IPTV等新业务因三网融合政策目前还不明朗,因此近期收益大幅增加也有难度。总体上看,华数传媒未来营收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性。此时弃成本法改用收益法,不排除是大股东博取重组最大收益的一种行为。”一位要求匿名的行业人士认为。
事实上,尽管华数传媒从2010年才开始实际经营,但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其去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为10.19亿元和4821.92万元,而到今年一季末这一数字则分别只有2.82亿元和1018.4万元,业绩似乎呈现下滑迹象。
此外,在增发价格为何定在每股2元的低价上,华数传媒也做出了解释,其公告称“在参考*ST嘉瑞暂停上市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1.36元/股的基础上,确认发行价格为2元/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