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烟台市“三品”认证蔬菜促销暨农超对接工作会议上获悉,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菜篮子”的需求,扩大“三品”认证蔬菜的影响力,烟台市农业部门积极探索研究“三品”认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促销工作,畅通生产与销售的渠道,推进基地建设和市场流通。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食用营养、安全的食品不仅成为人们生活质量重要标致,也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无公害农产品与国内大众消费市场对接,绿色食品与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接,有机食品与国际市场需求对接。三种类型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多样性和市场强烈的购买欲望。消费者需要购买真正的“三品”认证蔬菜。同样,农民增收需要发展“三品”认证蔬菜。因为有了“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金字招牌,烟台蔬菜在国内外大市场里尽显魅力。企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三品”认证蔬菜基地,辐射带动农民发展“三品”认证蔬菜生产高潮,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数有效提升,提高了蔬菜产品品质,推动了种植、加工业收入进一步提高,从而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烟台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为“三品”认证蔬菜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烟台市已基本形成了蔬菜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产地蔬菜批发市场——运销队伍——销地批发市场相联结的产供销体系。在产业化运作模式上,实行出口加工企业+推广单位+基地+农户的方式,在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产业化运作。通过政策扶持,发展了大批蔬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企业拥有批发市场、蔬菜加工厂、运输车辆和营销网络,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订单产销关系,实现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同时,各地也加强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重视商标的注册,截至目前,烟台市共有7个县市区(福山、海阳、莱阳、莱州、龙口、蓬莱、牟平)、21家企业、合作社、基地、78个蔬菜品种通过了“三品”蔬菜认证,如“海阳白黄瓜”地理证明商标,“鸿润”牌绿色蔬菜,“尹家”无公害韭菜等。烟台市“三品”认证蔬菜种植面积达2.2万亩,产量4.8万吨。“三品”认证蔬菜的蓬勃发展,提高了烟台蔬菜在全国的知名度,促进了蔬菜的外销。
对此,烟台市农业局局长王智成表示,下一步,烟台市各级农业部门将积极协调基地、流通平台、超市,做好合同的签约以及与超市的对接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同时,扶持新建一批规模在200亩以上、集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等技术为一体的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和规模在5万平米以上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推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扩大牟平区、莱山区、福山区三区商品菜田面积,年内市区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修订与国际接轨的蔬菜产品相关标准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以绿色食品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新认证“三品”蔬菜(食用菌)60个以上,标准化示范园要全部实行“三品”认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等创立自己的品牌,到2015年培育出1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蔬菜品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推介促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推行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平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蔬菜示范基地和标准园生产的蔬菜产品全部建立质量追溯档案。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攻关,力争在新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日光温室连作障碍、病虫害综合防治、质量追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强化蔬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处理手段,强化产品分级、包装设备的引进和加工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采后处理水平。
会上,烟台翔恒商贸有限公司与部分“三品”认证蔬菜企业(合作社)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就如何与“三品”认证蔬菜生产基地对接以及如何开展“三品”认证蔬菜的销售进行了介绍。牟平区农业局和海阳市留格富兴果疏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结合自身特点,就“三品”认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促销工作进行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