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信息化是高度关注,一切软件公司、信息服务业公司来重庆,我们都会提供支持服务,用良好的投资环境带动生产力。”
“如果重庆要发展20个龙头企业,并不是说一定要土生土长。不管是美国公司、上海公司、印度公司、还是重庆本地公司,只要注册点在重庆,规模做大了,当然就进入了重庆20强、100强范围。”
9月22日,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重庆市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暨软件服务外包战略问题头脑风暴会上,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用以上两段话点名了重庆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态度:坚持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敞开胸怀,迎接国外优秀的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和投资者。
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
事实上,以开放的姿态发展信息及服务外包产业,也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
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关键在于产业突破,寻找新星产业。为此,重庆首先瞄准了电子信息产业,包括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在内的一大批项目落户重庆。预计到2012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值将超过400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值的30%。紧随其后的便是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黄奇帆预测,2012年,重庆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规模将达到500亿元。
“根据实际掌握的情况,我们一般是比较保守,因为讲出来是一定要做到的,讲话可信度要高,所以说的肯定会做得到的。”在软件服务外包战略问题头脑风暴会上,黄奇帆对500亿的市场目标充满信心。
黄奇帆指出,重庆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首先要瞄准蓬勃发展的内需市场,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大力推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增强工业竞争力;二是大力推动智能城市建设,使信息技术加快向交通、医疗、公安等公共事业渗透,建设节能环保型城市。在培育内需市场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国际外包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抓好目前一批基础性、战略性项目建设,包括软件研发中心、软件测试中心、全球呼叫中心、全球订单分拨中心和数据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为此,重庆各部门要着力打造三个环境,一是人才环境,要加快大学与产业的互动结合,培育产业所需人才;二是政策环境,需研究可持续性的配套政策体系,吸引高级人才来渝发展,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三是投融资环境,要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专家型”领导班子+科学规划
在对待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上,作为“专家型”领导班子,重庆政府的官员们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研究信息化建设有关工作中,就曾提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重庆应该把服务外包做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落实业务订单,二是人才供给,三是建好网络,目前关键是抓好业务订单。”此次重庆经信委举行的头脑风暴会,便贯彻了这一指示,包括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内的众多领导,与东软集团、博彦科技、软通动力、中关村软件园、中软国际等市外著名外包企业专家齐聚一堂,重点探讨了重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业务订单”、“人才供给”和“激励政策”等三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