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旅游部门的说法是,申遗成功的6处丹霞地貌由于开发和保护利用较早,各种申遗条件均已具备。“而张掖丹霞地貌虽然形成年代较早,但当地对于丹霞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开发比较晚。”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把多勋院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错失这次机会,张掖丹霞地貌失去了一次成规模开发保护的机会,失去了先发优势,限制了应有的资源潜力的开发。”
言语中颇多遗憾的把多勋向记者回忆起两年前在张掖召开的丹霞景区规划会议。提及那次会议,作为评审委员的把多勋依然有些生气:“那次规划做得极其不负责任,规划是由国内最高级别的科研机构做的,却只派了一个人,一个甘肃籍的博士生,当时我们都意见很大,最后经过多次修改,才勉强通过。”
张掖丹霞地貌错失“世遗”良机,把多勋感到特别遗憾,“一旦纳入新的遗产体系,保护也将越来越好。”如今张掖丹霞地貌仅局限于甘肃省一级的范围内,下一步景区的建设保护面临不小的困难,付出的开发营销成本也将大大增高,而且独立做“也很尴尬”。
把多勋认为,张掖丹霞“失遗”及其错失发展良机,根源还是地方观念落后的问题,他无奈地说,这就是“古老的甘肃,永恒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