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 » 正文

概说《三国演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1 10:49:01    浏览次数:188    评论:0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事后诸葛亮”、“诸葛亮会”……,无不把诸葛亮视为智慧之集大成者。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策划与策划人树立了什么形象呢?我们得从三个方面去认识。首先,作为谋士——策划人,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心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其次,作为谋臣——CEO,须忠于主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持久的决策执行力;第三,作为领袖,须法度严明,率先垂范——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诸葛亮继承了古传的士大夫传统,素以管仲、乐毅为榜样;他弘扬了《孙子兵法》的策划精神,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演绎了《三十六计》,以空城计解司马懿之围,以金蝉脱壳之计借东风逃离江东,识破周瑜假途伐虢之计以保荆州不失……。

    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诸葛亮用其辉煌的业绩阐述了策划的主体资格——具有智慧比较优势——谋士才能担负起策划的责任。而担任策划责任还需要决策者的信任。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一般说法),距今700多年,成书伊始人们普遍接受诸葛亮形象,说明至迟到700年前,策划思想已经发展到了诸葛亮高度。

    这时,策划的概念应当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竞争目的,由决策者信任的谋士,在充分掌握竞争状况的前提下,发现与利用规律,运用某种方法,进行预先决策的思维方式。

    有意思的是,早于《三国演义》成书之前800年就有一部史书名为《后汉书》,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策划”一词。《后汉书•隗器传》(隗器——东汉初年军阀)中写到:“夫智者睹危思变,贤者泥而不滓,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故夷吾束缚而相齐,黥布杖敛以归汉,去愚就义,功名并著。”又写到“……魏武帝(曹操)为丞相,命高祖(司马懿)为文学椽,每与谋,策画多善。”

    南朝(公元420~589年)之前,汉字中就有“策”和“画”(通划)两字,“策”的古体写法是竹字头下为“宋”,“宋”的原意是“巨响”,引申含义为“大力鞭策”,再引申含义为“打破表面”,再引申含义为“道破天机”;而“画”与“划”则是“深刻阐述、布置大局”之意,可引申为“导引潮流”之意,所以,“策划”的词意可为“道破天机,导引潮流”。

    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300言的《隆中对》,道出了策划思维的结构,在故事发生后的1800年,也就是罗贯中落笔后的700年,《隆中对》成了国际思索引擎的语意范本,这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做梦也想不到的。

    《隆中对》原文: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命,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A826567717062E9DDBAF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