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兵法 » 正文

成功励志:要成功、先制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1 10:50:18    浏览次数:281    评论:0

    三、向林则徐学习制怒,时刻提醒自己。

    历史名人中,诸葛长青认为,林则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30日,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时候,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林则徐也是学佛之人,所以更懂得嗔怒心不好。

    在人的一生中,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的表现。诸葛长青提醒各位有缘人,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火气太大?是否能够忍耐?忍耐,方可以成就大事业!

    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除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她)人又伤害自己。

    林则徐曾经把“制怒”两字写成匾额挂在厅堂,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大事,不要在盛怒之下,忘了顾全大局,故要时时提醒他自己而高悬!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师,因此他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林则徐自幼聪颖,4岁入私塾读书,7岁学习作文,成绩往往超过同龄孩子。林宾日对此深感欣慰,觉得儿子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林宾日越来越感到儿子的性格发展很不正常,小小的年纪却喜怒无常,顺利时扬扬自得,遭受挫折时便烦躁不安。父亲感一个人成才不仅靠智力超人,学习突出,还要取决于他的人品。于是林宾日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教子的方法。

    首先,他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不怒,待人和蔼,为人处事谦恭谨慎。即使儿子犯了错误,他也决不以“长”压人。林宾日的言行使林则徐受益匪浅。

    另外,林宾日还十分重视用暗示法来教育儿子。

    有一天,父亲回到家脸色与往日不同,林则徐问父亲今天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何以面无喜色。父亲借机给他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称,对不孝之子绝不轻饶,必加重处罚。一日,二贼入户盗得一头耕牛,又把此家的儿子五花大绑押至县衙,向县官诉其打骂父母不孝之罪。该官一听儿子竟然打骂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喝令衙役杖责50大棍。正在此危急关头,这家老母跌跌撞撞赶来,跪在县官面前,声泪俱下央求县太爷棍下留人,还要靠儿子养老送终呢。老母把儿子的孝道说给县太爷听。县官听罢,追悔莫及。这时才想起找两贼人算账,可两贼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以及父亲身教的良苦用心,给林则徐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林则徐做了高官,他在府衙里总是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制怒”两个大字,以此鞭策自己,警示自己。

    林则徐自少年起一生遵循的座右铭是“制怒”。林则徐四岁读书习字、七岁就能写出好文章,十三岁中举人,二十七岁高中进士,在家乡素有“神童”、“才子”之美誉。林则徐幼时聪慧但脾气暴戾,其父林宾日亲笔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为其取名“则徐”也是克暴制怒之意。

    要成功,先制怒。诸葛长青提醒有缘者,我们要好好修行自己的行为,时刻提升自己的素质,使自己变得文质彬彬,谦虚谨慎、为人亲和,努力成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俱备、无愧于古今圣贤的人。

    最后,诸葛长青把这几句名言送给有缘者:

    “无论你怎样的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发怒就是用人家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愤怒总是以愚蠢而开始,以后悔而告终”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A8A95124171626C5C519D.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