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往往有这么一个倾向:自己被绑架了往往不吱声,反而成为绑架者的帮凶,绑架下一批人,从中捞点好处,之后就可以摆脱被绑架的名声,因为不是最后一批被绑架的,所以自己并不丢脸,即使是被迫绑架的,只要有下一批被绑者的存在,也不免觉得自己决策挺神。
上面那个说的是房地产,大家应该看得出来。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是,反正已经这样了,不接着这样下去的话能怎么办,搞不好更糟。这种趋势性思维在大众的思维中已经形成。若民众生活幸福,为何要投资?想想没有通货膨胀时候的日子吧,不用关心GDP,不用关心CPI,不用关心房价,小日子过的多的舒坦,为何要投资?除了那些无良热钱恶意哄抬物价,现在民众的投资大多是逼不得已。待到全民投资了,整个社会也就浮躁到爆发了。近几年民众个个快成半个经济学家了,各种数据各种观点了然于胸,原因何在?真的是民众想学吗?
政府投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拉动GDP的增长,但其在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存在局限,不可能一直连续不断地财政扩张。近期政府负债大幅增长就是副作用,总不能一直寅吃卯粮吧。
目前各种所谓的基金层出不穷,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资产价格。作为基金,本身就要赚高额利润,而且是在短期内赚足够多的利润来给投资者一个交代。若你是基金经理人,什么类型的产品能满足以上条件呢?答案是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06年起,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首先被推高。经过08年一年的的调整,09年股市复苏,房地产直线上涨。等到股市楼市都需要喘口气的时候,大宗商品适时出现,价格一路暴涨,导致通胀压力从06年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未来什么时候能停止,天晓得,起码现在信贷没有收紧的迹象。
在投资风潮中,银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存款和贷款间的利差丰厚,银行乐于放款,主动找人放款,坐享利差产生的巨额收益。他们希望出现投资潮,持续时间越久越好,他们的不遗余力,也在另一个侧面推动投资潮的汹涌。
在政策调控之下,房地产市场已出现“有价无市”的格局,任你高高在上,购房者就是不买账,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开发商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在一些大中型公司运营中已体现出来。加上房地产信贷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市场萎缩导致贷款投放难。
中小企业今年的活跃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希望。去年年底开始,外贸业出现复苏,年前订单大增,部分企业订单甚至排到了明年年初,不少企业下半年纷纷准备扩大产能。然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是生意表面上热闹,赚的钱其实并不多。原因在于不少订单在年前签订,年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企业囤积原材料,导致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吞噬了企业利润。加之招工难,员工加薪,劳动力成本提高。
笔者希望像外贸业的企业能够越活越好,像他们这样兢兢业业做实业不转行投资的企业家已经不多了。在急功近利的年代,能够不受诱惑坚持走自己的路,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货币投放过多,必然会形成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这点现在已经暴露出来。一部分投资缺乏效益,现金流不充裕,投资不可持续,如果将来出现资金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对经济将是一大打击。对于低效益投资,投了,没有产出,不投,经济受压。目前我们选择了前者。开了四万亿投资的口子,后面是完美收尾转而抑制通胀或是顺水推舟继续投资,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