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务视点 » 正文

日本企业如何学王阳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1 10:53:06    浏览次数:284    评论:0
导读

“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第一名将东乡平八郎在腰牌上刻下这样的字样。事实上,日本企业对王阳明的崇拜和

“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第一名将东乡平八郎在腰牌上刻下这样的字样。事实上,日本企业对王阳明的崇拜和学习,已经是极为普遍。

    我这一年来在研究日本丰田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人及其杰作,一个是孔子的《论语》,另一个就是王阳明的“良知”体系。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崇敬王阳明?

    明朝末年,出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大师王阳明,他最伟大的贡献,一是开创了“人人皆可为圣贤”的体系,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二是解决了知行合一的世界难题。

    他的“良知”体系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起点,就是“事物之理”本来就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按这种逻辑,我们做事只需要凭着良知去做即可,因为所有的管理道理,比如公平交易、客户价值、效率竞争等,都存在于我们心中,都是我们良知的一部分。精英或者领导者并不比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多一点,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员工或领导在犯错的时候,会经常说“对不起,是我不懂……”但大家都清楚,很多人做坏事或者做错误的事,并不是因为“知”的不够,而是因为言行不一致,或者叫“知行不合一”。王阳明一眼就看出了这种说法的虚伪。他说,很多人把懂得道理叫“知”,把实践叫“行”,这种分法,永远也没有“知行合一”的可能。

    解决知行合一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错误的意念一发动,就要放到“良知”的心里衡量。心正,意念自然就正,而意正,行动就自然符合“天地良心”。于是知行便合一了。

    据说,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传播开来之后,有人不服,就想看王阳明的笑话,正好有一天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这些人便把王阳明找来,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很坦然地让小偷脱去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当接下去让小偷脱掉裤子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便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其实,我们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员工和管理者,哪一个人不是良知未泯者?既然如此,管理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让每一个人凭良知做事——在“意念发动”之时,“对错误的意念正心”!

    应当说,王阳明捅破的这一层窗户纸,对今天企业的管理太重要了。比如在执行中我们强调结果,员工有结果良知吗?有责任良知吗?有沟通良知吗?有竞争良知吗?如果说结果、责任、沟通、竞争、激励是“理”的话,那么,这些“理”在每个人内心都存在,那就是“良知”。

    现代王阳明——稻盛和夫

    在研究丰田的时候,有日本专家告诉我,日本最崇拜王阳明的,是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

    在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要思考其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

    在创立京都半导体公司的第二年,新进来的员工要求公司保证他们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在当时,公司刚成立,连自己都难保,如何保证新人的收入增长?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稻盛和夫与他的合作伙伴,认为员工的要求符合人类价值标准,于是他们不仅答应了员工的要求,而且还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调整: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B80D71DE1725474CBEB3E.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