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国外媒体报道说,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一枝独秀,是危机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就在不久前还有报道说,中国经济可能会因其内部存在的发展失衡和房地产泡沫等问题“崩溃”。对此,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部主任乔纳森·荷尔斯拉格认为,西方应理性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充分认识到中国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在“看中国”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荷尔斯拉格说,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中国发展的研究人员,他一直试图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对于许多旁观者而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存在不足。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巨大进步,但这种飞跃更多是“量的飞跃”,接下来需要实现的是“质的飞跃”,这个任务对中国来说将非常艰巨。中国要逐渐调整利用廉价劳动力、依赖对外出口的发展模式,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拓展新经济增长点的方向转型。这一过程中,中国将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荷尔斯拉格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让普通民众从中获益更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领导层充分理解面临的挑战,这从近年来的政府决策和发展规划上可以看出。但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这位专家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深知,促进本国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事实上,西方也很看重与中国的关系,美国政府高层人士都认识到,不仅中国需要美国,美国同样需要中国。对欧盟来说也是如此。
荷尔斯拉格说,中国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虽面临各自问题和挑战,但近年经济表现突出。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目前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则凸显出发达国家的问题。对于欧盟来说,要化解当前危机并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不仅要稳固财政,还需进行结构性改革,增加对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转嫁矛盾将破坏经济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独秀论”露出苗头。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中国是最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应该承担起“更多重任”甚至“拯救世界”。
客观地看,中国国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已今非昔比,外界也已认识到,要解决国际重大问题离不开中国参与。然而,人们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同样对中国产生了严重冲击。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上亿贫困人口,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虽多,但平均到个人,依然是一个资本穷国。
人们还应该看到,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取得了成绩,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此外,中国经济存在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缓解,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努力保持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是其真正的国际责任所在。
其实,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某些西方政客和舆论却只拿中国“说事”,夸大中国的经济表现,压中国承担超出其能力的义务,并且挑拨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关系,将矛盾引向中国。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氛围,还可能破坏全球经济的整体性复苏。
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合作应对危机是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推诿责任、转嫁矛盾,甚至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及其它国家的利益,只会瓦解国际社会为应对危机所构建的信任关系,最终让世界各国都陷入“囚徒困境”。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多次表示,愿与有关国家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而“中国独秀论”却会破坏国际社会的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