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犯困”的银行卡
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卡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发卡数量与日俱增,持卡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也在明显提高。但不能回避的是,与庞大的发卡量相比,目前银行卡的“活卡率”依然比较低。就全国已逾10亿张的银行卡发卡量来说,有相当数量的银行卡处于“睡眠”状态。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的睡眠卡大部分都是“非标准卡”,也就是前些年发行的“老”借记卡。其服务功能有限,一部分卡片甚至已经被持卡人遗失,但在银行的账户系统里仍然存在。在银行卡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推出的市场环境下,这类卡在品牌上显然属于弱势品种,由于缺乏竞争力,整体活跃度大大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睡眠率”极高。
相比之下,发卡量上难以企及借记卡的信用卡,活跃度上却明显高于借记卡。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的活跃卡中,借记卡占87%,信用卡占13%(其中贷记卡占10.5%,准贷记卡占2.5%)。尤其是贷记卡,其平均活跃度大约是借记卡的6倍。在POS消费终端,最活跃的也非贷记卡莫属,其平均单卡交易额是借记卡的10倍,连准贷记卡也是借记卡的3.75倍。
信用卡相对比较活跃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贷记卡多半是这两年新发的卡,新卡的活跃度通常比较高;二是各商业银行对贷记卡的营销力度比较强,一些客户的消费交易被银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吸引到贷记卡上来,并逐渐养成用卡习惯。
但值得关注的是,近来一些商业银行轰轰烈烈开展起信用卡“圈地运动”。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客户,发卡行不约而同地扯起了“免费”的大旗,有些银行还把发卡量当作考核员工的重要指标之一,少数银行甚至不顾潜在风险,为了增加发卡量,对不够申请资质的客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促销行为,无疑埋下了新的隐患,有可能造成新一批“睡眠卡”的形成。
大量睡眠卡的出现,无疑给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造成巨大浪费。每张银行卡都有制作成本,还要做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客户信息维护,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和其他成本。睡眠卡的增加不仅不能为银行创造利润,还增加了银行运营成本,影响盈利。另外,大量睡眠卡的存在还会影响银行网络运行速度和结算效率,增加正常客户的等待时间,为和谐的用卡环境平添障碍。
睡眠卡泛滥,发卡银行显然难辞其咎。业内人士坦言,一般而言,如果客户主动办卡,最后变成睡眠卡的并不多。就算变成睡眠卡,上面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余额。而非正常办卡却大部分会变成睡眠卡,而且几乎都是只有利息的余额或零余额。可见,大量睡眠卡都是发卡机构在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市场占有率、大批量发卡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已经成为发卡初期国内一些发卡机构犯的通病,归根结底,还是存在误区的银行卡业务指导思想和不恰当的考核制度造成的。
几年前,大量发放借计卡已经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后来银行采取对储蓄卡收取年费,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等措施,力求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此举虽收到一定效果,却也受到诸多社会非议。其实,从根本上减少与消除睡眠卡的出现频率,发卡机构还要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眼下,在信用卡市场拓展阶段,就有一些明智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活卡率”的重要性,逐渐从“跑马圈地”转向信用卡“激活”战略。他们开始注重关注和挖掘高价值客户的需求,增强客户忠诚度,将提高活卡率和交易量作为信用卡市场第二轮竞争的关键,推出了一波接一波的“激活”营销活动。如“分期购物百送十”,与航空公司合作刷卡获赠机票、保险等,想方设法,出新出奇,大力开展市场营销,为信用卡的“活卡率”积极努力。
有关专家指出,“激活”睡眠卡仅仅是第一步,发放银行卡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培养客户日常使用银行卡的好习惯,而非仅仅刺激他们一次性的得利行为。
对于发卡机构来说,首先就是要端正发卡态度,这样才可以避免为了完成发卡任务而不择手段。应抛弃单纯追求发卡量、盲目扩张的粗放式经营方式。例如,建立更健全的发卡激励机制,对于发卡人员的绩效考核,可以结合发卡量,并以此为基础,追加考查新发卡单卡活动率。只有活卡率达到一定比例,发卡人员才可以拿到足额的奖金等等。
其次,在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做好用卡知识的普及也很重要。发卡银行不能以卡发出去为目标,此后便再也不管不问,而是有义务告知持卡人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银行卡。可通过银行网站、咨询电话、营业厅宣传资料等渠道,进行银行卡功能和用卡常识等方面的宣传介绍。要从专业角度告知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和需求决定到底办几张卡,否则,会给自己的理财生活增加无形的负担;应定期对不同功能的银行卡进行整理,尽量将多张卡的功能进行整合,对于闲置不用的睡眠卡,应及时到相应银行销户。这样做,一来可避免部分资金闲置,或因管理不慎出现被盗等情况。二来可以避免为这些闲置的银行卡掏管理费。尤其是信用卡,即便是卡内已无钱可扣,但只要账户仍在,所欠款项仍会影响持卡人的信用等级等等。
而在此之后,则是要进一步做好市场细分和客户细分,更有针对性地发卡。在市场经济成熟的条件下,银行业只有依赖独到的市场定位和明确的服务人群才能生存发展,目标客户群定位必须更为具体,才会在对手如林的竞争夹缝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之后,发卡银行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针对目标客户量身定做特色产品和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到客户满足结束”,不断打造个性化银行卡品牌,同时选择强力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打破银行卡市场服务同质化的局面。
此外,不断完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也是唤醒睡眠卡的有效方式。受理商户比例、交易成功率较低,刷卡、取现不便,涉卡机具不足,收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都是影响银行卡普及使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努力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探索银商合作的新途径,推动银行卡在商业流通领域的使用,加快特约商户的发展工作,将国家推行的“刷卡无障碍”等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银行卡在税款缴纳、公用事业缴费以及医院、交通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应用,为持卡人提供更适宜的用卡环境,让更多的银行卡能够从睡梦中醒来,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