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人物组稿,有点像战争前传和后传,战争过程中的事情,我们看过太多的故事和影视作品,都反映了战争惨烈的事实。可是战争中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以及这些人在战争之后他们又是怎样发展的?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命运因为战争有没有发生改变?这些内容是我们想去再次呈现的。”——《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 程瑛
6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的纪念,我们就考虑做一个这样的专题,这个稿子是我们今年年初策划的一个重点稿件,并且很早就动手开始做了,整个采访过程用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
朝鲜战争这么宏大的历史事件,很难把它做得非常全面,所以我们选择从人的角度来呈现。因为战争中有很多人随着历史的远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我们一开始准备的时候,就考虑做这些被时间或者历史的原因所淹没、所遗忘的战争人物。
这样的一场战争,不管是过去的文章也好、报道文学也好、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新闻作品,但是因为历史环境的原因,这些作品中只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某一面。
半个多世纪过去之后,大家对于战争,以及战争中人物的经历和现状命运的认识也更丰富了。所以我们想从今天的角度再去重新看当年的这些人的故事,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对这场战争、对战争中的人,以及这些人后来的命运我们想更丰富的去呈现他们。
整个人物组稿,有点像战争前传和后传的意思,战争过程中的事情,我们看过太多的故事和影视作品,都反映了战争惨烈的事实,可是战争中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以及这些人在战争之后他们又是怎样发展的?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命运因为战争有没有发生改变。这些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我们更多的是记住了战争中的片段。那么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他能呈现出来。
在这个组稿专题中报道策划的思路并没有大的变动。一直是跟着最初大家商讨的方向进行下去的。有过变动的就是故事的选择上,因为可操作性等问题在故事和人物方面做了一些改变。
我们最初准备了很多的故事,还有一些传说。例如有人说《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原型也是朝鲜战争的原型。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寻找,也找到了核心的人物,后来发现没办法落实。所以选了一些人,这些人也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罗盛教,包括《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很多故事都去寻找过,但是有些是很难核实和进行下去的。所以就在寻找人物的过程中有了一些选择和调整。
最后落实到报道上的这些故事也是在采访过程中慢慢发现,一点一点的核实的。比如说王成的故事,开始只是大概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还在,于是我们的记者多方打听,经过很艰苦的寻找,找了很多人和机构,最终才确定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找到他所生活的地方。于是就和最早报道蒋庆泉的那个记者洪炉一起奔赴锦州,对蒋庆泉做了一个深入的采访和调查。
另一个人物小香,是在采访的过程中由洪炉推荐的,所以她这部分的采写相对就容易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