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盟打响了史无前例的“欧元保卫战”。除反思自身举债度日的发展模式之外,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频遭质疑。6月2日,欧盟提议将设立“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的新机构,以便进一步监管评级机构。与此同时,美国国会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当天也在纽约举行听证会,调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所起的负面作用。
对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的批评意见屡见不鲜,但像目前这样遭到各方严重质疑、受到政府部门调查并面临严格监管的局面还是少见。“信用记录”一向良好的评级机构如今正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频遭质疑
市场动荡的幕后推手
作为金融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公司为政府、公司债券等评定等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即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可以说,国家与机构的信用高低,就由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说了算。
虽然被视为“金融市场看门人”,但在当前不断蔓延的希腊债务危机中,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作用却备受质疑,被认为是市场动荡的幕后推手。
从去年底开始,三大机构先后数次降低了希腊国家信用评级,使希腊的融资成本迅速增加,为已经捉襟见肘的希腊财政赤字添加压力。4月26日,标准普尔进一步将希腊的主权信用级别下调至垃圾级。这意味着希腊政府债券完全丧失了作为抵押品的资格,失去了借贷功能。
随后,三大评级机构又把矛头对准了其他欧洲国家。5月5日,穆迪将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6日,穆迪发布报告,认为希腊债务危机可能扩散至欧洲多国银行业,其中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将是最易发生危机的几个国家。
一时间,整个欧洲风声鹤唳,债务危机阴霾笼罩。短短几个月,欧元已经从2009年底的强势货币,一路狂跌近16%.欧洲三大主要股指下跌均超过5%.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磋商,在5月10日凌晨提出了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才将市场暂时稳定住。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兴风作浪的表现,遭到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日前发出联名信,要求就评级机构评估政府债券及公布决定的方式展开审查。
法国前景研究与国际信息中心副主任卡佩勒·布朗卡尔教授也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评级机构未能先知先觉,还打高分;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过分小心,实行降级。前后不一致,令人生疑”。
其实,广大投资者对评级机构“马后炮”的滞后反应以及“落井下石”的做法提出质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酝酿之时,三大公司未能发出任何警告;等到危机爆发后,慌张应对,降级过激,加剧市场恐慌。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三大评级机构无一例外地给予了金融衍生次贷产品“AAA”的最高评级。评级机构不仅未能对危机做出及时预警,反而对危机的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分析人士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双重标准
垄断背后的利益冲突
评价并公布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信用级别对于提示市场投资者回避风险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国际信用评级行业缺乏竞争、滥用权力和利益冲突等弊端却让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饱受诟病。
除了惠誉在纽约和伦敦都设有总部、并有着欧资背景外,其余两家皆为纯粹的美国公司。它们和美国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两大超级强权。虽然名义上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是非官方的民间机构,并且标榜“公正、独立、客观、科学”,但背后却充斥着对经济利益和美国国家利益的追求。
首先,三大评级机构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国家的信用等级,它们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经常视而不见,对他国的金融市场动态则往往“明察秋毫”。此外与美国亲善的国家,一般都会受到“特别关照”;相反与美国关系不和、或不合作的国家,往往会受到“特别关注”。
因德国一直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两国关系的裂痕逐渐加深。2003年3月,德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被标准普尔降低评级,由此导致包括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在内的相关企业股价跌至历史最低。德国政商界普遍认为,这是德国向美国“说不”而招致的报复。而对于全力支持美对伊战争的澳大利亚,标准普尔却将澳外汇债务评级升至“AAA”的最高评级。
其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享受着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经营权,美国标准几乎成了国际标准。
美国政府将“言论自由”的公民权授予三大机构,使之能够逃避因不公正、不合理、不科学评级而招致的法律责任;美国政府还授予它们垄断经营权,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了极力庇护,而垄断又导致信用评级行业缺乏竞争,并且使评级结果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再次,信用评级机构存在“利益冲突”的盈利模式:要求评级的客户向评级机构付费,请后者为其进行评级。也就是说,评级机构即要争夺客户,又要向客户收费,又要给客户评级。
法国经济学家安托南指出,评级机构与客户的关系好比美食评论家与餐馆的关系,美食评论家通过为餐馆评级而收取餐馆费用,评级机构通过给那些要求评级的客户打分而收取费用。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客户之间显然存在利益关系。评级质量难免会成为追求利润的牺牲品。
对商业利益的“贪欲”使评级巨头们“堕落”。在两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在危机爆发前10余年,评级机构为华尔街制造出的大量“有毒”债券贴上了安全的标签,让投资人忽略了风险,从而遭受巨大损失。而它们却利欲熏心地收取高额评级费,三大评级机构的收入从2002年到2007年翻了一番,达到60亿美元。
2008年,在美国国会为调查金融危机举行的听证会上,穆迪公司一位经理级人士承认,“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来换取金钱”。
加强监管
改革信用评级游戏
在全世界反思整个金融危机成因的时候,信用评级机构误导投资者,引发了全球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愤怒,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强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5月2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参议院版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将建立起一个新的自我监管机构,来管理信用评级机构。未来这个监管机构将指定某家评级公司为初始评级公司。
“这其实就是一道防火墙。评级公司因为不需要再向客户销售评级产品,这样就没有利益冲突的嫌疑了。这道防火墙会比较有效。”穆迪公司的内部人士赞成这样的做法。
欧盟委员会6月2日也提议建立“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对在欧盟注册的以及在欧盟设有分部的评级机构实施监管,这一机构还具有要求提供信息、开展调查以及就地检查等权力。
如果信用评级机构违反欧盟的管理规定,该监管机构将有权对评级机构采取惩罚措施。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还公布了加强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的新方案。
欧盟委员会的这些方案已经得到了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强烈支持。欧盟一方面要成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另一方面要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制裁。看来,欧洲国家对现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誉已经是极端不信任了。
分析人士称,如果欧洲成立评级机构,势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不仅意味着区域内评级机构将如雨后春笋,更意味着美国以评级控制、垄断世界债务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评级资源配置也将更加趋向平衡、合理。
传统信用评级模式正在酝酿根本性改变。打破垄断,增加竞争,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和国际合作监管将有助于改善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实现信用评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