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的大买家往往是具有一定财力的收藏家,主要瞄准精品,一旦买入短期内就很难再卖出;另一类的中小买家就很难与他们竞争,只能退而求其次,这样使得市场上的精品在一个时期内相对慢慢减少。嘉泰拍卖公司的古籍专家崔尔平曾表示:“搞古籍善本的收藏队伍较为专业,往往都是一经买进就不再露面。能流通的珍贵藏品越来越少,现在的征集工作和几年前相比更为困难。”
可以说经过十余年的拍卖,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善本经过一轮的易手,目前已经越来越难以在市场上见到了。物以稀为贵,古籍善本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只会越来越少,而其中所包含的文献和文物价值实是难以估量,再从拍卖的具体情况来看,同其他门类一样,收藏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货源量的减少和需求量的增加自然促成了价格的稳步上升。
此外,国内的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专业收藏机构的重视对古籍价格的升温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几年前,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郑板桥的《手书五经》被首都博物馆以550万元收购。同年,中国嘉德从美国觅得的“翁氏藏书”以550万美元定向售让给上海图书馆。而2002年赵之谦的《论学丛书》被上海崇源以220万元拍出。同年,中国嘉德拍卖的《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以990万元的天价成交,创下当时中国古籍拍卖的最高市场纪录。这样的大手笔买卖,在市场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引领着古籍善本的潮流。
善本收藏具有特殊性
对于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籍善本的收藏具有其特殊性。
跟字画和瓷器等古玩不同,古籍善本既不能挂在墙上欣赏,也不能拿在手上把玩。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没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功底,读通都不可能,更不用说读懂,或者钻研它的版本。当然也有人把它放在书橱里,当成摆设。这自然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表现,但书最终总是要用来读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兴起的无论所谓“国学热”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古籍善本都是最主要最忠实的承载者,相信也必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就一般藏家而言,还是应量力而行,买自己喜欢的和合适的,低价位的清代、民国印本可以作为入门者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