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上世纪八十年达初的温饱阶段,30年后发展到对时尚热产品的狂热追求,经历了一个千万人前仆后继的史诗性市场经济革命,我们当因生逢其时而感到骄傲。
热产品是盛极一时的市场盟主,各领风骚的三五年里,它们是人们消费心理的显影剂,是人们生活喜乐最重要的源头和载体,人们最敏感的消费神经总是而且只是被最热卖的产品所挑动。因此研究过去的热产品,你就能发现消费潮流的变化轨迹,看清未来热产品的走向。
我们来看看过去30年热产品的变化过程。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基本生活物资最畅销
那是一个商业意识和商品经济刚开始启蒙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两个特征,一是物资匮乏,二是卖方市场。基本生活资料的欠缺,使什么样的产品都有可能成为热产品。
那个时代初期,刚解决了温饱的人们开始将收录机作为第一款热产品来追捧,人们最大的娱乐,是在家里听听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记得那时能称得上热产品的,是日本进口的三洋牌收录机,李东生领导的成立不久的TCL公司,当时因模仿日本TDK磁带生产TTK卡式录音磁带而赚到了第一桶金。
吉他是与收录机同时热销的另一种产品。
当音乐这种最原始的娱乐需求被满足之后,1986~1987年期间,家家户户开始对彩色电视机梦寐以求。在这之前,有一种堪称今古奇观的现象——全中国城镇和单位居民最大规模的、固定的娱乐方式,是举家外出,数十上百人聚集在单位或街道的彩色电视机前,围观节目。每年春节晚会,必然举国围观,除此之外最是举国空巷的一次,是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以郎平为首的中国女排直落三局,3∶0力克美国队夺得冠军的那场决赛。
巨大的市场需求,使长虹电视机成为独霸天下的热产品,但国产彩电和日本进口的日立、松下等彩电的图像清晰度差距,是人们必须天天面对的最纠结的问题。然后洗衣机出现了,人们对威力洗衣机的广告耳熟能详。社会生活水平开始一步步上升。
八十年代中期,安徽芜湖人年广久的傻子瓜子畅销华东,以此为标志,快销品领域开始出现热产品。后来因打假而早夭的西安太阳牌锅巴,在当时被视为新奇特产品而大受年轻人欢迎。“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那句可爱得让人陶醉的童音,让天下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掏钱。
这个时代有一个共性: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并不在乎产品是不是品牌或名牌,只要具备需要的功能就行,因此企业少有重视品牌形象。当然随着扩大销售的需要,必要的广告也让各个行业产品的知名度也有了大小之分。
所以八十年代末流行的呼拉圈、女士们喜爱的踩踩裤,都没有品牌,但它们是当时的流行时尚,实用、娱乐和心理满足一样都不少。而且市场杠杆“无形的手”也在施展它神奇的魔力——赚女人、小孩的钱,赚好赚的钱,渐渐成为生意人的共识。也有少部分权势家庭追求高端生活,进口录像机成了那个时代中后期的奢侈品。
我们可以看出,八十年代的热产品有一个清晰的轨迹——从满足家庭生活基本物质需求,开始向提升生活品质和娱乐时尚的方向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