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 » 正文

辽宁:抚顺百万公斤葡萄等买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02 16:47:30    浏览次数:55    评论:0
导读

  100、200、300……尽管刘永芳老汉数着今年卖葡萄收入的1.7万元钱,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自家种植的

  100、200、300……尽管刘永芳老汉数着今年卖葡萄收入的1.7万元钱,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自家种植的葡萄在销售中一波三折,他感叹道:“这葡萄卖得让俺们真是愁坏了!”

  刘永芳老汉卖葡萄收入了1.7万元,为啥还愁呢?9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东洲区章党镇石门岭村,了解了刘老汉等村民今年卖葡萄的曲折经历。

现状:百万公斤葡萄等买主

  在石门岭村,有90%的农户都种植葡萄,葡萄已经成了石门岭村的支柱产业。经过50多年种葡萄,目前全村葡萄已经发展到1000多亩,好年景全村葡萄产量可达200万公斤。葡萄收入可为石门岭村的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石门岭也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葡萄产业基地。

  在记者到达石门岭村时,小山村已经看不到葡萄基地购销的热闹场面,因为葡萄在10多天前,已经销售一空。 当记者走进石门岭村60岁的刘永芳老汉家,看到刘老汉正在房间内数着百元大钞,炕上放着一些零散的纸币。

  看见记者,刘老汉第一句话就说:“这几天全村的葡萄全销售完了,一串没剩。你看我家的葡萄销售了1.7万余元。”刘老汉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里的百元大钞。

  “葡萄销完也高兴不起来。”有着多年种植葡萄经验的刘老汉向记者介绍,今年全村的葡萄收成还不算最好的年景,尽管这样,全村今年大约收到150万公斤左右。产量虽然不是最高的年份,但今年的葡萄销售太难了。

  一些村民讲,在今年9月12日中秋节前后,葡萄销售却成了难事,全村135万公斤上等葡萄焦急地等待着买主,这也让种植葡萄的村民上了不少火。

疑惑:销售没和市场接轨

  刘老汉说:“中秋节前后那几天,俺们村的葡萄才出售不到一成,往年葡萄销售都接近尾声了,可今年就不是这样。当时全村人都急得要命,这葡萄要是卖不出去,都得烂在架上,不但见不到钱,一年白忙乎不说,还影响来年种植葡萄的积极性。”

  随后,记者又来到村东头刘振友家的葡萄园,看到葡萄架已经没有了葡萄,一字排开的葡萄架整整齐齐,叶子开始变得枯黄。“全卖了了!收入也将近2万元。”老刘的老伴大声地告诉记者说。

  老刘听说记者是来采访葡萄销售情况的,先是重重地叹了口气,然后放下手里的农活,向记者诉说葡萄滞销经过。

  老刘家种了千余棵葡萄,在村里属中等种植户。老刘分析说:“起初葡萄难卖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地葡萄种植发展迅速,品种也多。二是一些收购商刚开始有特意压价的倾向,造成销售迟缓,村民也难找市场,没有和市场接轨。”

质疑:经纪人扮啥“角色”

  村民迟绍军也向记者说:“就在中秋节那几天葡萄销售难卖之后,谁知中秋节后的10多天里,村里每天都有收购葡萄的大汽车开过来,结果全村的葡萄不出10天全销没了,价格也都在每公斤4元左右,最后还弄得不够卖了!”

  记者还从一些村民那里了解到,石门岭村每年葡萄的销售主要靠收购商用大汽车来收购,没有形成订单式销售模式,葡萄销售没有形成产销挂钩。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对记者说:“村里也有五六名葡萄销售经纪人,可是他们往往倾向于收购商,促使收购商压等压价。村民怕葡萄卖不完,只得迎合他们而低价抛售,村民就吃亏了,价钱上不来,收入也就少了。”这名村民的说法,也得到其他大多数村民的认可。

  “我们也想和城里的超市或者水果批发商直接对接,但始终没有这种行动,所以就一直沿用原有的销售模式。”还有的村民这样说。

  石门岭村村委会副主任刘鹏远说:“我们要改变这种被动的销售模式。今后我们要好好研究研究,争取改变一下!”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D33A2730237395EB5ED8E.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