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评论 » 正文

宏观调控不能绕开价格型工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2 12:04:18    浏览次数:54    评论:0
导读

临近年中,棋至中盘,2010年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走向格外引人注目。这其中居民消费物

临近年中,棋至中盘,2010年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走向格外引人注目。这其中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首当其冲。近来有关部门对CPI悉心“保驾护航”。考虑到CPI作为加息依据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对其“呵护备至”再次凸显了监管层不欲轻启加息通道的用意。当下经济升势趋缓的背景,无疑也加重了使用价格型调控工具的犹疑。

而与加息的踌躇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决策层对偏行政型调控手段的持续青睐。事实上,以利率调节为主的价格型调控手段的慎用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为何会对利率这一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价格型工具缺乏使用偏好呢?

首先,由于中国仍处于市场经济秩序发展阶段,利率信号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扭曲,无法充分发挥资本价格指导作用。而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弱导致的利率工具运用节点的滞后,更无形中强化了此一情形。其次,利率工具是通过资金成本起作用,过程间接,不太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对利率这一总量性工具的强调,客观上也对各有关部门提出了让渡自身行政调控权的要求,显非各方所乐见。

价格型工具使用偏好缺乏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近十年来中国偏行政性调控工具的勃兴,类似限制非居民购房,开启、终止或加快IPO,三年不上新项目,母猪保险补贴,暂时价格管制,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暂停建设用地供地,重大案例查处等均成为工具组合中的常见科目。

然而同期的宏观调控成绩单,似乎并不足以支持此一偏行政性的多样化调控工具组合的合理性。相反,近十年来的调控给人们留下的观感更多是顾此失彼,瞻前顾后,左右为难。调控不仅没有有效熨平波幅,有时反而扩大了震荡区间,甚至有学者评论说,调控正表现出某种亲周期色彩。

及早淡化宏观调控的偏行政化色彩,为利率等价格型宏观政策工具及早和更好地发挥调节总需求的作用让渡出更多的空间,在此进程中促成市场化调控工具与市场秩序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驶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险滩的正确航道。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D555FBC3134100EB18BC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