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最贵“VIP相亲卡”每张7万元
随着通过婚介交友机构寻缘的人增多,这些机构的服务模式、内容和收费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以收费而言,除了传统的会员费外,还新增了“VIP会费”。江苏星空情缘负责人马金路介绍,他们的VIP金卡会员分为两种,一种是5800元的,还有一种是2000元,而一般的收费会员则为800元,在金卡和“VIP”会员中,有近半数是女性。
成立于1995年的南京心雨园婚介交友中心负责人宋卫风说,他们的会员分普通、铂金VIP和顶级VIP,后两者的服务费分别为1万元和7万元,虽然也有打折和送礼等活动,但还是价值不菲,但他们与这些会员订立服务协议,并根据协议的内容提供约定的服务内容和时间。前些年他们刚推出“VIP”时,会员多为高收入的男性,现在,VIP女会员反倒比男会员多出5%左右,和其他类别的会员女性也占多数一样,说明女性在选择配偶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
建议
相亲,别让爸妈唱主角
经济条件好了,社会环境宽松了,反倒出现这么多“剩男”、“剩女”,在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应对之策。对此,南京“万人相亲会”的负责人许晓明说,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活动,“万人相亲会”从2005年创办以来,月月举办,已经成功地组织了80多场大型相亲活动,有2万多人成功牵手。但他发现有不少心急的家长代替孩子来“相亲”,看起来这是帮孩子的忙,其实不然,因为父母只注重对方的职业、收入、学历、年龄、身高、家庭背景等硬件与自己的孩子是否“匹配”,而忽视了孩子对对方的感受。许多人年轻人找对象注重“感觉”是有道理的,因为婚恋世界中的“主角”是情感,而不是金钱、职业、学历等,包办代替会误了孩子的一生。正确的做法是动员孩子自己到场,通过活动等现场交流,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许晓明还说起他2005年遇到的一件比故事还像故事的真事:一位省级机关的领导让女儿小萌(化名)在“万人相亲会”报了名,当年11月26日“万人相亲会”举办活动时,小萌到现场时发现自己牌子上的编号弄错了,原本应是男单女双的,但她牌子尾数错成了单号,于是解下牌子去找工作人员。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个帅气的小伙也气呼呼地拎着自己的牌子要求“更正”,工作人员一看,原来是因为工作失误将这两个人的编号搞反了,就让他们等待现场纠正。谁知2006年春节前,二人一同赶来,要求将相亲牌撤下不要再挂——因为他们已经交友成功。如果当时不是两个年轻人自己到场,会有这样的佳话吗?
分析
工作压力大了,社交圈子窄了
“相亲”一词曾因太直白而被弃用,代之以交友、寻缘、牵手,但如今重出江湖,不仅为众多青年男女接受而且风头更劲,原因何在?“扬子交友·万人相亲会”的王老师认为,主要还是现实需要。
她说,以前南京人居住的是交融性极强的老街巷,张家长李家短清清楚楚,谁家的儿子没有对象,哪家的女儿待字闺中,自有热心的街坊邻居代为张罗。再者,那会儿的人工作单位不是国营企业就是集体单位,因不强调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压力不大,年轻人在一起有的是时间相处、相恋,且不说单位里热心做媒的老大姐和师傅们,就是单位的团组织、工会和妇联,也会关心职工的“个人问题”,经常组织年轻职工搞联谊活动,有的还与外单位联办。
现在,大单位不多了,许多公司里就这么几个人,在工作中结识合适的异性几率非常低,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外地来的,他们在南京无亲无故无同学,人脉资源几乎为零,加上工作压力大,社交范围窄,因此,只能通过婚介交友机构解决个人问题。
90年代偷偷相亲,如今动静都闹大了
从记者近些年来经历的一些事情可看出,青年人的婚恋观变化非常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秦淮区副食品公司的男青年小阮(化名)经人介绍与一女相识,两人晚上到街上逛逛,当时叫“轧马路”或“数电线杆”,这时恰巧碰到一位爱开玩笑的女同事,因小阮此前不承认自己在谈恋爱,因此她大喊一声:这下抓住你了吧。性格内向的小阮吓得连忙逃走,那个女孩以为他做了什么亏心事,虽然小阮多次解释并请同事说明,但她最后还是与小阮分了手。从此,受挫的小阮竟“不敢”再谈恋爱。
1998年春节期间,记者采访了当时“知音交友联谊会”办的一场交友活动,回到报社后,几个被采访对象不约而同通过寻呼台给记者留言,一再要求不要在稿件中透露他们的姓名、工作单位等内容。
进入2000年后,相亲活动越来越多,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曾举办过一次大型相亲活动的策划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准备搞一个几百人的活动,没想到最后活动现场来了近千人。而到了近几年,时不时就会出现万人规模的相亲会。
如今,规模达万人的相亲会已经司空见惯。而相亲征婚的模式也越来越新,越来越有创意,越来越令人咋舌。上广播、上电(600627,股吧)视、上报纸征婚的人越来越多,言论也越来越大胆出位。不仅如此,更有不少有钱人动辄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登个人征婚广告,而门票就达数万元的富豪相亲会也是经常见诸报端。征婚的动静是越来越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