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5月30日晨发布了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中石油首次超过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前10强中国企业有三个。
国企的“出色”表现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对诸多国人而言,每每面对国企的优异成绩单时,总有种说不出的酸楚之味:既希望国企不再落后腿,成为公共财政的巨大包袱,又希望国企不能挟垄断之威,与民争利。虽然在去年底国家社科院发布的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里,国企成绩又一次位居前列,但国企民间视角的“广义责任”无不令国人颇感纠结。
在众多公民眼里,当前横亘在国企“责任”二字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理论上“全民持股”的国企能否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服务于民。对具有垄断优势“先天”便利条件的国企,现实中往往只是尽可能按照上级制订的“指标”,追求最大利润,至于这样的利润是否合乎国企身份,是否有助于广大公众活成本的降低,则往往无法体现在相关机制中。
不能不提的是,在油价高涨时代尤其是前几年,油企频频以“油荒”假象逼涨,令广大公众倍感伤害。至于银行、电信等垄断行业,公众对垄断的无力变成了厌恶。甚至在屡创天价,公众怨声载道的房地产行业,央企依然我行我素,频以“地王”的豪气令人陡阵阵寒意。
垄断国企利润分红问题喊了多年,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每年全国“两会”上的委员代表,均提出不少可资借鉴的方案。时至今日,仍旧未能迈开“全民分红”的大步。2009年,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的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超过22万亿元,该年度共实现利润总额9655.6亿元,而上交的预算收入仅为988.7亿元,约为利润总额的十分之一。
国企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比如还有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腐败案件高发等其它现象。国企的这些问题之所以未能形成阻碍或者是发展问题,主要因为其背后有政策的强力支撑。假如没有政策这根“顶梁柱”,有多少国企在市场中真能如此出色呢?反过来想想,如果只有挟政策之利的国企一枝独秀,这样的市场能否给更多非“国”字号经济实体以更多发展空间,又怎不令人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