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机网】犹如一场前途光明却耗费时日的拉锯战,距离国务院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已经过去一年多。三网融合似乎仍然停留在有进展、无突破的困局中。当外界或多或少对“三网融合”的推进心生困惑时,最新消息显示,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方案有望年底推出。我们尝试从一年多试点之后的实景探寻,挖掘三网融合背后产业链上已然发生的变化,以及尚未撬动的市场。
试点探寻
利益博弈下的“十二城记”
有进展无突破,被认为是三网融合试点以来,真实状况的集中概括。
上网、打电话、看电视,只需一根光缆一个屏幕,从愿景上看去相当美好的三网融合,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没有那么美好。这一点从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艰难诞生已经反映得淋漓尽致。
在业内人士看来,试点方案当初的“难产”,与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在方案上利益胶着密切相关。从90年代开始,各个地方的广电运营商,在传统的有线电视业务之外,开始积极拓展数字高清电视,为了解决数字高清电视传输上的问题,也积极染指宽带接入的电信业务。广电的跨界之举当然遭到电信的强烈不满,广电与电信的积怨亦由来已久。
在这样的基础上,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同分同一块蛋糕,结果可想而知。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试点方案公布之前,已经五易其稿,两大部委之间最核心的矛盾集中在试点业务范围。在随后试点城市的选择上双方亦费尽思量。在最终公布的试点城市名单中,北京、上海、大连都入选。重庆和天津,则因为在硬件方面存在双向用户太少等情况,很难达到广电的要求而落选。
如此各藏心思的开篇,自然给第一批三网融合的试点蒙上一层阴影。“两大阵营的运营商还是在互相“用己之长攻对方之短”,动不动就拿着各自部门的规章制度来惩罚对方。”总结过去一年多三网融合的“成果”,三网融合研究专家、融合网总编吴纯勇表示,双方仍然热衷在诸如IPTV、IP电话、互联网接入等有争议的业务层面“互设门槛”。
另外一面,来自赛迪顾问的分析认为,三网融合发展至今,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广电与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思路的明显差异。电信运营商经过多次改制重组,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三家全国性运营商,而四级(全国、省、市、县)办电视的历史则使广电运营商的股权结构异常复杂,目前虽已基本完成省网整合,但企业规模仍然较小,市场主体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
据了解,对新兴业务的监管与抢夺,成为双方竞争的主战场。在新业务的整合上,IPTV一度成为双方较量的重要战场,以上海为例,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2010年上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互动点播业务正式上线,这意味着,广大用户从以前单纯的“看”电视,变为“用”电视、“玩”电视。这与电信部门的IPTV形成直接的竞争之势。据了解,电信IPTV在江苏等地试点,利用机顶盒加电信网络实现节目观看。
在吴纯勇看来,“IPTV业务也只能说是有线电视的一个延伸,并非创新性的业务产品,因此它只能算是过渡性产品,一旦网络视频行业真正成长起来,它将取代IP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