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纸(图片来源:国际金融报)
古代文人时常拿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在玩赏的同时,也会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在古代,镇纸是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文房用品,有金、银、铜、玉、木、竹、石、瓷等材质。它们有的成对,有的单件;有的一字一画,有的独立成幅,书、画、文辞、雕刻集于一身,历来是收藏中的珍品。比如明晚期石叟款铜嵌银丝螭纽镇尺长24.7厘米,在2008年嘉德春拍中成交价为12.25万元;清代象牙竹纹镇尺长25.3厘米,在北京瀚海最新的起拍价在5万元左右。
在2009年春拍市场上,镇纸创造了不少拍卖纪录。比如一对明寿山石高浮雕蟠螭纹镇纸,估价20万至3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14.5万元,这是镇纸拍卖首次超过百万元大关,让藏界看到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一块田黄雕竹形纹镇纸也以12.7万元成交,这块田黄随形刻作竹节形,竹根与竹节较写实,而竹枝、竹叶的装饰稍见写意,虚实结合,恰到好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材质珍罕、雕工精良的镇纸,无疑具有很大的升值潜力。
在去年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一款颇具特色的镇纸也以28万元成交,这款清乾隆时期的白玉蚩尤合璧连环镇纸,采用白玉质,圆环形,环侧一切为二,两环相套可错可合,环外雕四蚩尤首及两组变形兽面纹。此件镇纸为仿古制品,似以良渚文化玉环为本,稍加变化。它显示出在镇纸的收藏中,除了雕工之外,巧妙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刻书画镇纸作为文房用具之一,常由书画家作稿,其程序也与刻铜墨盒一样,先挑选中意的镇纸,或铜、或木、或牙、或竹。按常理,有声望的书画家所挑选的必定是材质精良、造型别致的光板镇纸,在上面均匀地涂上一层白粉以衬其底,然后书画家便可在其上纵横驰骋地构思、发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