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机构预测5月CPI涨幅超3%,短期通胀压力继续增大”,引用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高辉清预计“下半年通胀压力巨大,预计CPI涨幅在7%左右”的观点作为“物价步入快速上行期,近期一轮快速上涨的开始”的论据。
两倍物价增长不可能
记者就此采访了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已注意到有关媒体发表的这些观点。高辉清文中对下半年CPI涨幅达到7%的判断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按统计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去年涨价的滞后影响;二是今年以来的新涨价因素。据测算,去年涨价对今年下半年翘尾的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如要达到7%左右的涨幅,新涨价因素应达到5.7个百分点,某些月份的同比涨幅将接近或超过10%。而物价形势十分严峻的2007年、2008年,新涨价因素也不过3.1和2.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绝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与2007、2008年相比,不存在作为主要食品的猪肉供应大幅下降,或者类似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那样严重的自然灾害,要实现两倍于2007年、2008年的物价增长,实际上不可能。
经济不会“停滞”
该文还引用了德意志银行某经济学家“中国GDP走势未来会下降3%,但同时物价依然会继续快速上涨,这样的一个倒挂会让人感觉像滞胀”的观点;及申银万国某宏观分析师“如经济减速、通胀加速即为滞胀的话,我们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预期到今年将是滞胀局面”等观点。这些观点也不准确,极易引发社会误解和混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升2.2%,呈现出经济高增长,而物价涨幅相对温和的局面。从全年来看,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数较高,我国GDP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即使比目前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GDP增速仍有8.9%,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高的速度,不能称之为“经济停滞”。从物价走势看,尽管今年个别月份CPI可能突破3%,但受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信贷投放较上年回落,重要商品库存充裕等因素影响,只要严格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实现全年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是有基础的。该负责人建议,专家在对经济和价格走势发表预测评论时,要做深入的调查分析,慎重作出判断,不要主观臆断。(据发改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