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 五大理财妙招让你做零帕族 压力面前仍快乐生活
>>> 大智慧过小日子 物质“零帕族”打造快乐生活
B 买不买房,其实你有得选
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大意是:在北京,你用买个马桶的钱,就可以玩趟新马泰,买一个卫生间的钱,就可以游遍欧州了,再加一个厨房的钱,环游世界都没问题了!而等你走遍世界回来,价值观都全变了。这个段子的言下之意是:做不做房奴,其实你有得选。而价值观在是否做房奴的这个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灯光,我就会在想: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别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蜗居》里的郭海萍,用这一大段台词,精准地描绘出了“房奴”的窘迫的生活状态。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情,全是切肤般的叹息和悲鸣!
是否,这就是我们无法选择、必须承担的生活之重呢?或许我们并没有思考过这个命题,事实上,生活如河流,我们在大多时候,是被裹挟着前行的,像郭海萍一样,我们对这种生活充满了抱怨和反感,但又本能般地承受。房子成了横在我们肉里的一根刺!不能拔掉、无法拔掉亦或我们根本没想过拔掉?
也许旁观者清, 美国人乔纳森就对此看得挺明白,他说:“最近有一件让我绞尽脑汁的事,就是中国人买房子的欲望就像一个坚定的信仰———如果你没有房子,你就完蛋了。这种压力完全是不必要的。如果一半80后打算等十年购房,那需求量也会减少很多,而且要改变只有房主才可以结婚的想法。”
乔纳森说,在美国,两口子结婚时租房很普遍,现在只有40%的美国人在35岁以下买房子。
在买房还是租房这个问题上,“零帕族”和乔纳森的选择倒也默契。“零帕族”的口号是“不买房,租房又何妨”。
在这个时代,喧哗和淡定、奢华与简单、欲望与淡泊、躁动与坚守……这些人性里矛盾的东西,是并存的。有的人把结婚当事业追求,一个富豪征婚,会有上千人应征,竞争摆上了桌面。也有人坚持“裸婚”, “无车无房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结婚只要快乐过日子”;这个城市里,也有多少个“海藻”,在像宋思明这样的权势男人面前,为一个LV包包、一辆小车、一套房子丢盔弃甲,也有许多“零帕族”,对房子露出轻视的一笑。
对于“零帕族”,从这个新鲜词汇横空出世起,围绕着它的质疑和非议就不断,“这是向生活缴械投降了”“零帕族很容易变成啃老族”!
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赞美这种生活姿态,生活说到底就是一场交换,就是用你觉得宝贵的去换你觉得更宝贵的。如果你觉得自在、轻松比一套房子重要,那做个“零帕族”,没什么不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