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透视 » 正文

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5-20 17:45:36    浏览次数:97    评论:0
导读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和参加各种官员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记者答问的水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和参加各种官员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记者答问的水平还待大大提高。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然后才是技巧问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切不可有应付、对抗的心理。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 14个“不要”。
  
  1.不要做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常见的毛病是不管人家问什么,只管念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做了一个小报告。甚至是故意占住时间,怕人多问。
  
  2.不要抖家底。一些地方官,不管回答什么,总要不厌其烦地将自己所辖地的土地、人口、物产、产值,甚至山川、历史、气候,全都抖落一遍。这些并不能见报,也无人关心。
  
  3.不要居高临下。答记者问就是答客问。对客人要尊重、客气,和气生财,谦虚生威。
  
  4.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这样不礼貌,人家觉得你心不诚。相反,答问时你最好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睛,人和人的交流主要靠语言,而无言的交流主要靠眼睛。语言加眼睛,诚恳而生动。
  
  5.不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要用外交辞令,这样给人“滑”的感觉,自以为得计,其实有损形象,吃大亏。
  
  6.不要有对抗心理。所提问题有时可能尖锐,但不必介意,不要立即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
  
  7.不要念稿子。凡问答都是即时的,试想,你与亲人、朋友谈话,或者你年轻时谈恋爱是否也先有一份稿子?有稿,就有其心不诚,其人无能之嫌。
  
  8.不要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你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钱学森要求大学毕业生交两篇论文,一篇专业论文,一篇科普文章。真懂是能深入浅出。官员也要有两种本事,一是起草文件、写工作报告;二是动员群众,包括回答记者。
  
  9.不要假装幽默。幽默是宽容的表现,达到目标的同时还有一点花絮。如篮球的空中扣篮,足球的倒勾射门。但没有真本事,不要幽默。许多官员以为答问时,幽默就能得分,结果,身子能倒勾,球却进不去,弄巧成拙。
  
  10.不要借机捧上级。大型记者招待会,有时是各级官员出场,由最高官员主持。常有低级官员借答记者问,捧上级,让人肉麻。虽面向记者,却心系领导。这是封建政治、奴性人格的表现。无论民主政治还是现代传媒都无此内容。
  
  11.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答问,是借问作答浑然一体,如太极拳之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一开口即要接上记者的问话,不要自加前奏,自泄其气,反招人烦。
  
  12.讲话不要超过5分钟。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
  
  13.不要讲空话、套话。你要明白这些话统统不会见报,所有的记者都是挑最有个性的材料和语言来写稿。
  
  14.不要向记者发脾气,更不可动粗,弄不好身败名裂。就算已看出是对方设的圈套,也要机智地、有风度地绕过去。
  
  这 14个“不要”都是我在记者招待会上屡屡看到,现仍在发生着的。特整理奉上,以资官资政。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43C2C6AE2C79325DB129EE.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