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长春加班,没有办法回老家,我打算找一家祭祀网为爷爷建设一个纪念馆,发现有个陵园的名字是‘哈哈哈’,这也太不严肃了。”4日,在长春工作的小张向记者反映。
近年,网络祭祀概念在逐渐升温,这些网站在“大跃进”式的开办背后,整个行业发展如何?记者在昨天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从业者看好这一行业的前景,但发展良莠不齐,存在着诸多不规范。
记者按照小张反映的情况,打开了这家“中华祭拜网”,发现网页制作粗糙,主页上主要图片为几幅佛像,分栏列了一些“仙佛祭拜”、“名人祭拜”等。在新建陵园一栏里,都是2008年12月份到2009年1月份注册新建的。在一个名为“爷爷”的名字上面,写着“哈哈哈”。这一网站是被人废弃的?记者拨打了网站的招商电话,接电话的人士称:“我们要做最好的祭拜网站,正在进行系统升级,要等几天才能祭拜。”
记者提出疑问,“清明节是祭拜的高峰,选择这个时间升级,对于已经建立陵园的客户不是一种伤害吗?”对方说“对不起”,便挂了电话。
记者搜索了一下,发现全国至少有上千家祭祀网站,如此多的数量,在竞争中如何立足?通过点击,记者发现,很多网站打着终身免费的旗号,但服务项目多局限于首次建设墓地或者陵园,常规流程的上香、敬酒等祭祀也不收费。假如要“送汽车”、“送三牲”、“点歌”等服务,需要通过银行在线汇款或者支付宝购买来实现。
对于网上祭祀收费,网友的看法也不一。“洗心”表示,这主要是满足了人们想念亲人的需求,而且费用并不是十分昂贵,比实际扫墓的花销能省很多,并不为过。“明天不见”也认为,网上祭祀即使花钱,也在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之内,可以消除现实扫墓的火灾隐患,应该提倡。反对者的声音也十分强烈。“jerry”表示,网上出现花钱购买的墓地和祭祀活动,其实影射了现实中的不良风气,这种现象不宜推崇。而且大多网站不规范,一旦垮了,感情上难以承受。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群表示,网络祭祀发展到现在,认知度有了,但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面对这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引导或用法律法规加以控制,规范收费行为,让网络祭祀以一种文明的方式更好地发展下去。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