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内容包括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等多项举措。
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利国利民。对此,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和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相关问题接受了采访。
新政策有新特点
记者:这一次新的政策究竟有哪些特点亮点?
陈永杰:这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政策措施,首先有很强的针对性,涉及面更广,措施更加具体实在,政策的主要落脚点在拉动民间投资上。如果说5年前的“36条”具有强烈的开拓性,那么今天的政策则是要将5年来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的呼声和要求落到实处,利国利民。新政策在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上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垄断行业,还包括其他重要行业。新政策进一步放宽了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准入领域由“非公经济36条”中提出的7个方面,具体到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等6大领域16个方面,范围更加具体,领域更加宽广。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实力和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等两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民间投资的范围。
民资进入垄断行业三障碍
记者:长期以来,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垄断行业,原因何在?
辜胜阻: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垄断行业,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行业垄断势力强大,市场准入存在多重障碍,民间投资“不能进入”。我国的垄断有些是寄附于自然垄断之上的过度行政性垄断,政企合一的管理机制使得部门垄断难以破除,限于部门利益和观念歧视等因素,往往对民间资本的进入设置有形或无形的附加或限制性条款,同时准入审批条件模糊、程序繁琐、缺乏透明度,使得民间资本面临“看得见进不去”的“玻璃门”障碍;垄断行业监管部门缺位越位并存,竞争管制与歧视性待遇并存,垄断行业改革滞后,也使得民间资本面临“进入也可能不得不退出”的不公平竞争的“弹簧门”障碍。
二是缺乏有效的优惠扶持政策,民间投资激励不足,“不想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往往投资大、收益低、回报周期长,民间投资难以享受到国企的政策性补贴、税收减免和政府注资等优惠政策,缺乏激励。
三是投资服务体系不完善,投资环境不优,风险较高,民间投资“不敢进入”。目前,民间投资存在监管多、服务少的问题,缺乏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和投资信息指导,缺乏系统、专业的社会中介服务,风险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