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的宣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广告创作和设计、广告媒体的选择、广告时间地点的安排等多种因素组合。组合得当、设计合理就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反之则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促销、树信誉、立形象等作用,反而会使消费者产生抵触行为导致负面效应。
负面效应产生原因
主题设计不当。以树立形象、信誉为主的广告,或是宣传企业历史或是宣传自己的实力;以与同行竞争为主的广告,或是历数产品优越之功能或是服务优良之特色;以满足某种需求为主的广告,则尽其所能、不遗余力,突出一点,使人一目了然。
而有的商品广告却主次不分,让人不知所云。如某酒厂在高价位取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权后,随之即以“标王”自居,以“标王”的名义大作宣传。有心人一想即可得知,“标王”是花大价钱中标买来的,与产品的品质并无必然联系。相反,如此高的宣传费用只能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实乃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的宣传主题(标王)给消费者的印象是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又如,一段时间来,许多广告把厂长、经理、董事长等大名一应俱全罗列于广告之中,试问做广告者是想让用户努力去知道尊姓大名呢?还是想宣传其产品?此类广告得益者只能是广告商或是广告媒体,在让企业领导人“扬名”的同时,微笑着把钱放到他们自己的口袋中。
文案设计不当。好的文案,言简意赅、醒目传神,而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丰田汽车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从用词艺术到宣传效果堪称典范。但当前一些广告,常常见到的或是词不达意或是言过其实,要么使人云里雾里,要么是哗众取宠,到头来失去信誉、失去市场。如广告中大肆鼓吹通过“多家国际认证”,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以通过不通过“认证”来决定购买行为的呢?用“通过国际认证”来炫耀,给人的印象好像“认证”是分为国际国内的,是划分了等级的。实际上,多家认证与一家认证对企业来讲又有何种本质的区别呢?对用户来讲又有多大的益处呢?
画面设计不当。站在消费行为分析的角度来看广告的形象化表现方式,它实际上是刺激——反应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消费行为理论认为:人们的购买行为可分为两类,一是理性购买,一是感性购买。大多数消费者面对大量的消费品一般是凭感性购买的,所以画面、图形的设计创作质量,给消费者留下的感性印象直接反映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上。同样是酒类广告,有一则是用温馨的色彩背景、舒缓的倒酒动作作画面,附以“难舍最后一滴”的广告语,营造出一种隽永、惬意、回味无穷的意境;而另有一则广告的画面是一位不知归路的醉汉,口对酒瓶,高仰脖项,脚下一只狂犬已将醉汉衣衫撕得惨不忍睹,而醉汉仍浑然不觉。酗酒至此,恐怕最喜“杯中物”的瘾君子也不会引以为荣,广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规避负面的关键点
定位要准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应以讲质量、讲服务、讲信誉为本,广告仅是宣传媒介而已。但有的企业靠广告的轰动效应起家又企图靠广告来维持生存与发展,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到头来只能是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杜绝虚假
广告的设计有两种不同的预期满意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