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某县妇幼保健院的赵院长认为,医疗纠纷才是导致高剖腹产率的最重要因素。“分娩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但患者和医院都不愿意承担风险。而且,医疗纠纷的处理又缺乏正确的、合理的途径。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出现纠纷后,患者不闹就一分钱没有,闹了就有赔偿,闹得越大,赔偿越多。医院和医生的压力都很大。现在还算好一些了,五六年前,患者到医院来闹,110都不来。”
产科确实是医疗纠纷的重灾区。据北京卫生法学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中,该中心受理了近6000例医疗纠纷调解,其中产科纠纷约450例,占8.6%,排名第3。
北京卫生法学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刘海英副主任告诉记者,产科纠纷多,主要因素是因为产妇在医院分娩时心理落差很大。“孕产妇在家庭中享受的往往是大熊猫一样的关心和呵护,但到医院分娩时,心理落差很大。因为产科工作强度大,医护人员不会像其家人一样关心备至。加之产妇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健康人,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被她看在眼里,如遇态度不好等,就会觉得很委屈,觉得你没有尽心尽责。所以,如果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很容易产生纠纷。”
据刘海英介绍,这种心理落差还表现在产妇及其家属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上。“比如,产妇在产前会做很多次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再加上自己和家人对胎儿的精心呵护,像胎教、防辐射等等,她们觉得自己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了,那么孩子在出生后就应该是健康的。但由于受现代医学技术条件限制,一些疾病在产前不可能全部被检验出来,一旦孩子出生有问题,家长们肯定很难接受。这种对胎儿的过高期望值导致的纠纷占得比例很大。”
多位妇产科医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生得好全是人家自己的功劳,生得不好则全是我们的错。
一位妇产科医生向记者表示:为了保护自己,很多时候,只好选择剖腹产。“(顺产)高风险捆绑住了我们的手脚,谁敢去冒险?那就直接剖吧,一次搞定,速战速决。”他无奈地说。
谁来降低剖腹产率?
居高不下的剖腹产率也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很多地方都为降低剖腹产率而采取了措施。
比如,天津市社保中心将生育保险中顺产的支付标准,由原来的1800元提高到3000元。上海市试行“产科一贯制”,增强医患双方的信任度。部分省份还对农村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
此外一些省份还对降低剖腹产率下达硬性指标;个别地方甚至表示如果不达标将取消产科。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医院或者妇产科医生对此不甚认同。
一位产科医生表示:“剖腹产的难道都是医生建议的吗?至少有一半是产妇自己提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