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新平衡
柳传志在构筑一个完美的产融结合模式:联想控股的资金源于旗下产业公司,是血库,起贮血作用,必要时,则向产业公司输血。
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融科置地、神州数码的股东,同时还是联想投资、弘毅投资的LP,每年都从这些产业公司获得分红。联想控股的血液还来自退出旗下产业公司所得,比如神州数码MBO之即,联想控股部分退出套现。
以联想直投三大业务部为窗口,这些资金将流向联想看好的新产业,比如金融业、新能源产业。当这些产业公司做大做强之后,它们将成为联想控股新的血液来源。
当然,联想直投也不放弃财务投资的机会,资产管理公司则以财务回报为目的。
至于孵化器投资,与中科院合作的“联想之星”项目,是为了实现柳传志一贯的“产业报国”,“回馈中科院”等目标,同时也希望发现一些早期项目。成功的早期项目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产业公司除了给联想控股提供血液外,也能在关键时候获得联想控股的支持:当旗下产业公司资金紧张,或是需要投资新业务的时候,联想控股可给旗下产业公司以资金支持。比如联想集团缺资金,就可向联想控股进行定向增发。
柳传志长期的设计还在于:旗下产业公司之间可以相互支持,特别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公司之间。金融公司本身是个血库,吸纳社会资金,必要时可成为产业公司的血液来源。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这样论述产业与金融的关系: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一种大趋势,进入金融业不一定代表成功,但要成功一定要进入金融业。
正是在张瑞敏的思想指导下,海尔成立了集团财务公司:旗下产业公司盈利时,利润纳入集团财务公司;产业公司需要投资,集团财务公司输血。
海尔实现的是体系内循环,而柳传志的高明之处是,通过汉口银行、中银证券这样的机构,可把社会资本纳入大联想体系,融入大联想的血液中。
金融对于联想还是一个新领域,除了严格的政策监管外,还有不一样的管理运营方式。以联想投资、弘毅投资在投资新产业时,柳传志给自己划定了一个边界,并且把握着自己的平衡:将产业经验向其他公司进行复制,以此获得回报。
但参股中银证券,控股汉口银行,最大的不同是联想的产业经验不能在金融业内复制。
在这个新的疆域,如何把握产业与金融之间的平衡,是柳传志面临的挑战。
(本文来源:财经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