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热点 » 正文

以人为本 科学抗旱――科学家把脉西南大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4-03 18:39:53    来源:中华商机网    浏览次数:136    评论:0
导读

这是几名找水人员在观看溶洞内的美丽钟乳石(3月31日摄)。日前,为寻找水源抗旱,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的几名工作人员根

这是几名找水人员在观看溶洞内的美丽钟乳石(3月31日摄)。日前,为寻找水源抗旱,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的几名工作人员根据当地群众介绍,进入位于临沧市镇康县东南1500米处半山坡的一个溶洞中找水。该洞口高约10米,宽约25米,全长约2000多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洞中有水、洞洞相连。洞外植被茂密,地形复杂,洞口被树木遮挡,不易被人发现。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新华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顾瑞珍、胡浩)河流枯竭、农田龟裂、饮水困难……西南大旱,使群众生活陷入危机。如何运用科技抗旱救灾?如何科学地生产自救?科学家从找水、种粮到供水等各环节,详细把脉西南大旱。

一场大雨地成河,三日无雨地冒烟。西南地区分布着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的岩溶区,洼地、漏斗、峰丛谷地处处可见,由于岩溶渗漏性强,降水很快渗入地下,地表持水性差,旱情更为严重。

缓解旱情,必须找水。然而,哪块土地下能打出水来?要打多深?地下有多少水?一系列的问题急需科学的数据和分析作支撑。

科技部高度关注旱情,立即启动了应急程序,组织抗旱专家组48小时内赶赴云南,详细调研旱情。

“科技人员要在危急时刻大显身手,急百姓所急,积极投身于抗旱工作,为抗旱减灾献计献策。”科技部部长万钢还呼吁我国汽车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抗旱救灾提供送水车等专用车辆。

曾经通过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与岩溶地下水开发示范等工作,掌握了大量的地质基础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成功经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专家们给出了找水专业指引。

“老百姓只能找看得见的水,我们则根据岩溶地质特点寻找看不见的水。”正在贵州省贵定县率队找水的唐健生研究员说,带着丰富的基础地质数据资料和先进的探测技术,科学家们在缺水严重、人口众多的地方寻找能开采到地下水的点,进行施工。

已抵达贵州一周的唐健生说,他带的小分队在贵州8个县展开找水行动,选好的点即将开始施工。

(本文来源:新华网 )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4B4BE2F8E25724EC3C0A1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