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铁矿石业务负责人萨姆?沃什同日也声称,目前长协定价和现货价相差悬殊,该状况不可持续。必和必拓铁矿石业务主管伊恩?阿什比则表示,从传统基准定价机制转向市场定价机制是大势所趋。
而在此前一天,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国际铁矿石三巨头和日本钢铁制造商已达成初步协议,拟达成与现货市场挂钩的短期合约,取代基于年度合同谈判的铁矿石定价体系。
一直以来,出于对组织生产和稳定钢价的角度考虑,钢厂都希望维持长协机制,每年定价一次。很显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改变长协定价机制对国内钢企影响最直接也最明显,短期市场行情波动将影响钢铁以及铁矿石的价格预期,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都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这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
在北京冶金大学教授许中波看来,经历了金融危机并逐步复产后,矿商和钢厂作为供方和买方,对经济恢复程度看法不一致。他认为,每个季度调一次定价,或许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事实上,日本钢企和必和必拓此前已在焦煤上采取季度定价方式。
尽管目前三大矿企还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欧洲钢企达成类似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欧洲方面也可能极力抵制这一协议,但从历史经验看,只要日本钢企率先与国际铁矿石巨头达成协议,欧美钢企都将跟随,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钢企占据全球最大的钢铁产量和铁矿石需求量,最终也许只能跟随日韩钢企。
一些急需矿石的钢企也已开始表露出妥协的声音,“不管是季度价还是半年价,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尽快把价格定下来。”
抬高钢企成本超900亿
面对国际矿商的提价要求,中钢协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也无奈地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钢企只有两条道路可选:一是减产,减少矿石购买;二是接受不合理的高价矿石,这无疑将导致钢企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
据国信证券测算,2010年我国生铁产量在6.1亿吨左右,其中60%由进口铁矿石生产,而进口铁矿石中又有40%左右是长期协议矿,如果2010年铁矿石价格上涨100%(合60美元/吨),那么由此带来的我国钢铁行业的总成本将增加919亿元。
去年,纳入中钢协统计的68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仅553.88亿元,按照80%的占比计算,全行业实现利润在690亿元左右。这样一来,如果不能有效转嫁成本上涨,那么长协矿石30%的涨幅即可吃掉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40%左右的利润。如果长协矿石涨100%,钢铁业将出现实际亏损。
目前看来,上涨的成本不能完全转嫁给下游企业,虽然不排除房地产、基建、造船等长材和中厚板的下游行业未来出现显著增长,但上述需求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且产品库存较高,转嫁成本的能力较小。在成本压力的严峻考验下,钢铁行业的利润无疑将被挤占,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面临分化。
面对矿价上涨,凌钢股份(600231,股吧)、酒钢宏兴(600307,股吧)、西宁特钢(600117,股吧)等拥有铁矿资源的企业将凸显成本优势,矿价上涨将直接带来业绩上升;同时,集团资源优势明显的鞍钢股份(000898,股吧)、太钢不锈(000825,股吧)也将受益,集团给予上市公司的矿石定价机制能够保障公司业绩好于外购矿石公司;另外,近期板材价格上涨明显,而长协价格使企业成本相对保持稳定,短期此类公司的盈利将快速提高,如宝钢股份(600019,股吧)、鞍钢股份等。
而那些对外依存度较高、生铁产量较小的钢企则将遭受长协谈判价超预期上涨的负面影响。国元证券(000728,股吧)指出,国内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省市有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河南、湖北、安徽等;对比生铁产量前八大钢企,受长协价涨幅超预期影响较大的钢企为马钢股份(600808,股吧)、华菱钢铁(000932,股吧)、山东钢铁旗下的济南钢铁(600022,股吧)和莱钢股份(600102,股吧)、以及武钢股份(600005,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