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亮红灯的央行和银监会
如果将地方融资平台问题都归结于地方有欠公平,事实上,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的始作俑者其实也包括央行和银监会。如果没有央行和银监会的认可,银行在一开始决不敢给地方融资平台开信贷的口子。而2009年3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如此规定则很显然地为地方融资平台升级成更高的“悬河”烧了一把大火。
随着信贷额度的不断增加,央行也意识到在2009年信贷疯狂膨胀环境下的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正越来越大。虽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仍需要向经济注入必要的资金血液,但有一点央行不可忘却,那就是央行同时负有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的责任。也许正是基于上面的原因,央行和银监会把地方融资平台作为2010年的整肃的三大金融风险之首。央行行长周小川警告:“以土地为抵押的贷款,凡是涉及到土地的价值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在土地价值的上升阶段,有可能会出现高估,而未来当土地的价值下降的话,就可能使得对贷款的判断出现偏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更是直言,国务院担心地方融资平台可能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如果把话说得更加直截了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估计,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价大跌,则地方融资平台实际上很有可能成为引爆中华人民共和国泡沫经济崩溃的定时炸弹,因此绝对不可不防。
由此也可想而知,随着央行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对新一轮的不良贷款的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担心,接下来,针对性的信贷紧缩政策还将接踵而至。央行和银监会都一定会向地方融资平台大亮红灯!
如坐针毡的地方政府与如鲠在喉的发改委
随着央行和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政策收紧,再加上社会各界对于高地价的谴责不断,地方政府的钱包必然会变瘪。所以,收紧地方融资平台的举措相伴随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且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陆续推出,这种矛盾将越来越深。
目前,2010年中央经济目标已经从单一的“保增长”逐渐向“促转型”偏移,但地方对于“促转型”根本不感冒,这也应了一句古话“请神容易送神难”!中央欲断掉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这个财路,怎能不让它们如坐针毡?
同时在2009年“保八”目标下上马的大量未完工的工程很可能成为“烂尾工程”。银行给地方政府断奶后,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很可能断裂。有这种担心的不只是地方政府,发改委同样感觉“如鲠在喉”。发改委作为大型项目的审批部门,如果大量已上马未完工的项目成为“烂尾工程”,发改委当然难辞其咎!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前一段时间,一些发改委官员要站出来发表“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注意防止矫枉过正”等言论。
说到底,对于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其实很有些难兄难弟的味道。
闻到血腥味的资产管理公司和快要休克的民营企业
地方融资平台问题的凸显,似乎给了资产管理公司一个分享盛宴的机会!如果地方融资平台7.2万亿元的贷款余额有朝一日成为不良贷款的话,那真是金融大鳄们拣烂鱼的机会,或者说不良贷款的膨胀必定是资产管理公司的盛宴。人们甚至可以这样预想一种可能,随着银行信贷的紧缩和土地价格的不稳定,地方政府最终无力承担巨额贷款进而引发大量不良贷款,资产管理公司便会从各大银行廉价买来债权,用债权换取地方政府的土地,囤积一段时间后,待市场转好再出手获利!
经济学存在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资源是有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贷资源同样有限,现在政府把如此天量的信贷资源投入地方融资平台,那民营企业应得的那一份哪里去了呢?当然是被人截断了。创造全国95%的就业就会的民企却得不到他们应得的信贷资源,那它们的命运只能是走向休克乃至死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企很受伤,国进民退已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据相关机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的调查,当前仍有22%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而在受调查的企业中有90%以上是民营中小企业。
地方融资平台剩下了什么?是天量的不良贷款,还是焦头烂额的烂尾工程?现在该是我们反思与警惕并采取措施的时候了!我国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走到成功“保八”的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上升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最大的贸易国以及最大IPO国家。此中间,我们依靠的是什么?并不是凯恩斯式的刺激政策,依靠的是邓小平式的制度创新!2009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现在让我们回到制度创新这一正途上来吧!我们需要告别国进民退的倒行逆施,需要超越新加坡式的政府主导型住房供给模式,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我们的土地制度,重新去激活我们民企的活力,重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一片未来无忧发展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