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2月11日,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保部制定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发起,作为新医改“重头戏”的公立医院改革“路线图”终于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下,如何让患者、医护人员和公共财政在改革中实现“共赢”,成为决定公立医院改革成败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各地代表委员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有关“广东高州模式”的讨论,引起了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的注意。今年4月23日—28日,他专门奔赴广东省高州人民医院进行实地考察,结果令他大为惊讶。
这个地处山区的县级二甲医院,是否真的具有公立医院改革样本的价值?任玉玲参事的调查报告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高州模式”调查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
高州人民医院(下称“高州医院”)位于广东省粤西山区,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在职员工1300多人,中级、高级职称资格医务人员382人,资产总值8.5亿元。这家医院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医疗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由于服务一流、价格低廉,不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好评,而且还迎来了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美国和非洲的病人,被人们称为“平价医院”、“百姓医院”。
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中央明确医改五任务 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国务院医改办郑重签下责任状 提高医改执行力
新医改投入已超3900亿 降低药价亟待寻“药方”
新医改如何解决“市场失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