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坐了一个摩的,找到一家中医诊所,但我发现,挂号费折合人民币20元。"假装"病人"的刘帅舍不得花这笔钱,只好找机会跟翻译套近乎,请他帮忙。
幸运的是,离这家中医诊所不远处就有一家牙科诊所,翻译把他带过去,帮他询问越南牙科大夫设备从哪里进货。仓促之中,刘帅的越南同行把进货地址写在了他的机票背面。
"我也不认识他写的是什么,就拿着机票走到大街上,一路问一路找,最后终于摸到了经销商那里。"
找到经销商,问题又来了,对方是个华侨,但完全不懂汉语,而他只学会一句越南话,但这句话十分关键:"多少钱"。同时,他还带着一个十分关键的工具:计算器。
看到经销商屋里的设备,刘帅都认识,他就指着设备,问"多少钱",然后双方通过摁计算器讨价还价,终于他从经销商口中听到一个让他心花怒放的词:"合同"。
刘帅随即找他亲戚,借来一个翻译,商谈合作细节。这名华侨经销商相当痛快,表示马上就要进5万元的货,并且当即付给刘帅2万元订金。刘帅和对方签订合同后,立即打电话回国,让他妻子从国内其他经销商处进了货,然后发到越南。
前后10天,刘帅通过这笔生意赚到26000元。第一笔国际贸易做成后,他马上在越南租房子注册公司,从事牙科医疗设备贸易。凭着有吸引力的价格,他甚至打败国内某著名外贸商,拿下越南卫生部的招标项目。
"触网"第一单进账200多万
到2008年,刘帅的公司已在越南市场打下稳固的根基,但他渐渐地发现,这个国家人口少,离中国近,产品价格透明度高,作为中间商,公司获利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许多竞争的同行竞相压价,让他倍感压力。
这时,刘帅开始考虑跳出"国际倒货商"的角色,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是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过去几年的国际贸易经验告诉他,国际间的差价仍将存在,国际贸易仍然大有可为;二是做研发,做品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