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资讯 » 正文

奢侈品消费现中国式井喷 购买主力是中产阶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9 18:43:57    浏览次数:122    评论:0

  回溯:不满到追捧只用20年

  一方面是年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的疯狂追捧,另一方面却是部分群体的一窍不通。在中国,这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现状。回溯这段中国式奢侈品消费路,你会发现,对于这些动辄有上百年历史的奢侈品品牌,从排斥到追捧,中国人只走了20年的“高速路”。

  1992年,早在全球殿堂级奢侈品牌LV(路易·威登)在北京开设第一家直营店之后的第二年,《经济日报》便发表《赛特你太离谱了》一文,指责赛特的价格“贵得太离谱”。3个月后,《北京晚报》则以《燕莎、赛特也许不太离谱》回应。

  “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主流媒体及国人对奢侈品消费,抱着质疑乃至不满的态度。”广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姜彩芬曾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作过专门研究,在她看来,国人对奢侈品消费迅猛增长时期开启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延续至21世纪初。

  “2002年北京车展,售价888万元的宾利加长版728卖出两辆,2003年上海车展,标价1188万元的宾利很快被买走。2004年,宾利在中国创造了以下三项纪录:总销售量亚太地区第一、销售增幅全球第一、宾利728的销售量全球第一。2007年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奢侈品品牌高峰论坛发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拥有宾利、保时捷等国际顶级汽车的消费者已经超过10万人,拥有阿玛尼、杰尼亚等世界顶级服饰的消费者已经超过100万,加上法国化妆品、顶级珠宝等,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在的年销售额已达20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30万的潜在私人飞机的消费者和更多潜在顶级汽车、游艇等消费者。”

  “由此可见,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已经由不满变成了追捧。”她说。

  对比:中国式奢侈品消费面孔

  在这高速膨胀的20年中,缺乏传统和根基的中国式奢侈品消费现出了自己不一样的面目。

  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式奢侈品消费和国外迥然不同——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

  姜彩芬认为,这些现实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有调查显示: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他认为,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

  “这说明在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比国外年轻,同时,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重点还停留在炫耀个人身份地位方面。”

  姜彩芬说,实际上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炫耀性消费已经不是美国人的喜好和性格。美国商业杂志《American Demographics》曾发表了一篇消费调查(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 CES),声称对于消费,美国人的态度与其说是炫耀性的,还毋宁说是实用性的。而来自英国的观点是,真正的奢侈品品牌代表一种整体优雅的气质,他们不会因为某人肩上背着一只昂贵的背包,就对他另眼相待。也就是说,奢侈品本身不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所能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如香奈儿的创始人COCOCHANEL所倡导的优雅与舒适,革新了那个年代世界范围内女装的风潮,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然而,对于接触国际奢侈品牌还不到20年时间的中国人来说,显然还没到这种程度。

 
关键词: 奢侈品 中产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20CB75D31165970ED3B3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