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投资致富 » 正文

研究写作之用 几位著名现代作家的藏书日记(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8 18:16:01    浏览次数:169    评论:0
导读

      历史上的藏书家主要有三种人,第一是官宦,第二是实业家,第三是专家学者。现

  
    历史上的藏书家主要有三种人,第一是官宦,第二是实业家,第三是专家学者。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施蛰存、阿英属第三种藏书人,其藏书的目的有别于前两种人,即主要是为了研究、写作用;这种藏书理念在他们的日记里有大量记载,下面作些简介。

  郑振铎,笔名西谛等。他一生中,配合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搜藏了大量古籍,品类多是一般藏书家所不注意的古代戏曲、小说、弹词、宝卷、版画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陈福康整理的《郑振铎日记全编》,收录郑先生1927年5月至1958年10月间的72万字日记,有相当篇幅记述的是他搜书、用书的情况。其中记述郑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历尽艰辛抢救祖国珍贵典籍事迹的“求书日录”、“残存的访书日录”,至今仍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史料价值。郑先生去世后,家属遵其遗愿,把近十万册家藏书全部献给了国家;北京图书馆将这批藏书整理编目,由文物出版社1963年出版了《西谛书目》五卷。

  施蛰存,笔名青萍、安华等。他前半生主要做编辑、写小说散文、翻译外国文学,后半生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施先生1950年以前的日记曾在《宇宙风》等报刊上发表,以后的日记由沈建中选编、文汇出版社2002年出版,题名为《闲寂日记》、《昭苏日记》。为了能够存真,该书每页影印日记原貌,同时按原稿加标点排樱施先生后期的日记文字很简约,如1965年5月上旬所记:“一日 译法文诗二首。二日 译法文诗二家。三日 仍译法文诗。四日 至上海图书馆检书目卡。至谭正璧处小谈。五日阅旧书肆,为张厚仁买德文书。六日 至古籍书店买唐会要、唐两京城坊考两书。七日 译法文诗。抄金石遗闻三页。八日 陈书征碑久搁未成,今日成之。九日 译paulfort诗三首。十日 下午至朵云轩,得北周宇文贞造像记、隋龙华寺碑各一纸,后至古玩市场阅字画。”这时他已六十岁,仍笔耕、藏书不辏难能可贵的是,施先生极喜奖掖后进,常将节衣缩食苦心搜购的珍本秘籍慷慨借人。

  阿英,笔名魏如晦等。他写的日记体现了散文的艺术,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前阿英共写日记近90万字,最早的长篇日记《流离》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刊印,《敌后日记》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王海波编《阿英日记》,收入上述两部日记和《文代会日记》,据这些日记记载,在战争岁月,阿英先生便热衷搜集古籍文物,每次转移都要装箱隐藏;筹备第一次文代会来北平后,他几乎天天到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等地访求古籍。阿英先生一生能创作、编著小说散文、诗歌戏曲、文艺史等70多部,与他“藏书以致用”密切相关。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22A1AB7F1141512D0990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