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开园至今,各项运转情况越来越好。从一开始的经验不足,到如今的管理服务不断完善、游客素质逐渐提高,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但据笔者这两天的观博经历,仍然发现一些地方有待改进,在这儿憋不住要说说。
许多评论认为,看世博不等于游园会,既然是一场科技与文化的盛宴来到上海,就别光顾看热闹而“临门不入科技盛宴”。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不能全怪游客。
客流量大而导致的平均参观时间下降,是走马观光团形成的客观原因。即便你有心想细细观摩展品,也会被攒动的人头、汹涌的人潮推着往前走。其次,展品缺少深度讲解,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被摆放在那儿,那么观众也就只好像“完成任务”般地匆匆路过了。简言之,就是展品与游客之间,缺乏一种互动交流,它们忘记了自己传播文化的使命。
一些热门场馆如中国馆及其省市馆、德国、美国、台湾馆等,都配备有或人工或机器的解说。周到的服务、靓丽的外形,一度让一些“美女解说”们备受游客追捧。好几个国家馆里也驻扎着来自他们本国的志愿者,用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热心解答游客提问。
但另一些“冷门馆”,比如波黑、乌克兰、匈牙利等这样的小国馆,本身筹备的内容也有限,解说就更懒得做了。进去后完全是一头雾水地走过场,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也丝毫没有可供回忆的亮点。而且需特别提到的是,位于浦西片区的城市足迹馆,是集梦幻与奢华一身的主题展馆,其展演内容之丰富、历史之悠远,还有价值连城的数百件珍贵文物陪展,不枉当选本届世博会最值得观看的展馆之一。这样的场馆尤其需要高水平的讲解。但无奈该馆的解说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充分满足游客需求。看上去,他们对团队游客比对散客更有热情、对领导的陪同讲解,也比对普通观众来得更具耐心和专业精神。
千万不要忘记世博会开启民智、重视教育的功能和传统。走马观光团的存在,并非完全因为主观上惰于求知,一些小展馆也应用心和诚意来吸引更多游客。世博初战告捷的同时,我们也应继续保持良好状态,清醒认识到自身尚存的不足,面对批评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世博会的细节日臻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