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
创业板是“小小板”还是“创新板”?
创业板等过会,中小板在排队。
我们了解到,一批在中小板排队排不上的企业都把目标转向了创业板。像卖鸡精的广东佳隆、搞轮胎的青岛赛轮、做火腿的金字火腿、酿黄酒的胜景山河、造水表的三川水表,这样的企业到底更适合中小板还是创业板呢?(请注意,他们可都是重资产的公司)。
反观之,近期在中小板准备上市的福建圣农、奥飞动漫、世联地产、星期六鞋业、汉王科技等,都比现在想上创业板的同类企业更符合“两高六新”。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边界怎么区分?创业板究竟是“小小板”还是“创新板”?如果是前者,那么是不是中小板上不了的企业都可以上这来。这些企业做大了是不是又要转到中小板甚至主板。如果是后者,那么中小板里众多非制造、非传统产业的公司是不是都该“转板”过来。这会不会影响中小板的持续发展?
风投在观望,券商在骑墙,企业很糊涂。
再进一步追问,未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关系怎么摆?纳斯达克将股票市场分为三个层次,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和小型股市场。结构清晰,吸引不同层次的企业上市。
深交所又该怎么处理?是创业板完全独立运作,还是成为主板或者中小板的“预备市场”?抑或干脆先三板合一,深交所变成一个大的“创业板”、“民企板”,再内部调整优化,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央企板”PK?
我们的建议是,决心要早下,时间表要早定。
三问
谁保证创业板质量,谁过滤创业板风险?
纳斯达克市场有一句名言: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揭穿一切——“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 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
创新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是“三高”:高度的不确定性、高度的成长性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就整体而言,这样的企业遵循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而这也正是投资者参与创业板市场的重要目的。但从微观个体而言,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而导致了收益和风险的不匹配。
那么,在保持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与防范个体企业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成了关系到创业板市场兴亡的重点问题。
VC是天生的风险偏好者。纳斯达克的成功离不开硅谷沙丘路上的“点金手”,他们最先发现了苹果、思科、雅虎、谷歌等等。而在创业板首批申报通过的108家企业里面,接受过风险投资的只有不到30家。本土创投界的领跑者深创投和达晨各投了8家,联想投资有1家。至于在中国创投市场上唱主角的外资VC,参投的只有两3家。
剩下的那些企业是从哪里来的?是各地发改委金融办上市办推荐的。虽然没有指标配额,但数量多寡也是个政绩工程。“山东自2007年后,就没有新公司上市了,这对政府而言,也是很大的压力。”一位山东的发改委官员承认对创业板非常重视。
主板的计划经济和过度“行政化”,创业板真能避免吗?
别的不说,至少发行审核制度依然行政化。区别只在于发审委从主板的25人扩充到了35人。除去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的5名工作人员外,14位委员来自会计师事务所;有6位委员来自律师事务所;各有3位委员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还有基金管理公司的2名高管,以及资产评估机构和发改委各1名。却连一个来自创投业界的专业人士都没有。
纳斯达克也好,AIM、韩国科斯达克也好,他们不担心鱼龙混杂,只要强化公司治理,严格信息披露。至于企业的质量好坏,由保荐人和做市商共担责任。
我们这儿只有庄家,还没有做市商。所以,发审委当起了最后的把关人。不过,责任越大,权力也就越大,相应地寻租的空间也就越大。王益就是最好的例子。
35个人,108家公司,1个月的时间。我很怀疑,发审委的专家们有多少精力在审核他们的过去?又有多少精力在评估它们未来的成长潜力?
要知道,这样的成长型公司,不仅仅活在报表里,也生存在大地上。它们在庄稼地里,在高速公路旁,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尊贵的委员们能像我们记者一样一家家探访吗?
当然,就算发审委员们看走了眼,你也不能让他们退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