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遗产赠与基本不课税
张广通:由于遗产税是私人财富回归政府、回归社会的最后一种方式,因而许多国家的遗产税的边际税率都相当高,目前在50%至70%左右。另外,许多国家为了防范遗赠人将巨额遗产生前分赠给直系亲属或利益相关人,造成遗产税的流失,还同时附征了赠与税。由于遗产税和赠与税对慈善捐赠或公益捐赠有免税扣除的规定,这就使许多欲通过向非营利组织捐赠来提升自己社会形象的成功人士最终选择了捐赠优先于纳税的模式。这恐怕也是相对我国而言,外国个人捐赠比例较高,捐赠积极性较高的原因之一。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时期,有必要顺应人们要求社会公平的心理价值取向,继续深入探讨在我国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要对遗赠人将自己经过合理宽免扣除后的剩余财产通过正规渠道赠与社会公益组织或依法设立慈善基金会、委托专门机构或人员运营自己的遗产基金,允许从遗产中全额扣除并给予免征各项税收的优惠待遇,那么将会极大地刺激遗赠人的公益捐赠积极性,这于民于国都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阿陌:心慈手软成不了富人,不捐款在意料之中,不必大惊小怪。
@某网友:不要去指责这个人,应该指责的是那个制造如此之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人”。
@牵手:人家的钱也是辛苦赚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捐款就OK,献一份爱心,无论多少。
@之存在:说到底,家教其实是最基础的,也是对新一代影响至深的。有父母的身体力行,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表率,也是让他们行动起来的最大动力之一。
@程龙:人家的钱,人家愿捐多少捐多少,我觉得我们无权过问。
@傻老汉:穷人相助有爱心,富家恃财少人情。不是豪门皆麻木,而是切身没体验。
谁打击了捐款人热情
人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中国目前为什么捐款的富人少,我觉得主要还是有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还是对捐款的监控不够,捐款人对钱物的去向不明,再加上时不时曝出“黑幕”,或者一些福利机构的腐败情况,这些都打击了捐款人的热情,去向不明的钱没谁会愿意捐,这是很多普通人对目前捐款制度最大的质疑。
另外,我还想问,咱们每年的税收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那么多税收上去都干什么用了?税收不好好补贴给穷人、弱势群体,反倒让已经纳了很多税的人多捐款,当然会有人想不通。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我们社会里虽然第一代人致富了,但是不代表他们自身素质提高了,手里的钱多了,但是脑子里的文明并没有跟上配套,所以他们只能被叫做“大款”、“款爷”,不能被称为“大亨”,他们的修养、学识远远没到大亨的高度。所谓三代而贵族,这些“富一代”们得有时间积累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有回馈社会、多做善事的自觉行动。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