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命经适房”,在河南南阳出现了——两栋投资数千万元、正在建设中的经济适用房,在即将封顶交房之际,却因要建农运会新闻中心而面临拆除。
建筑“短命”,或缘于低劣的建筑质量——如“楼脆脆”、“桥塌塌”等,或缘于盲目的城市规划——如福州“最短命小学”因为所在地被划为CBD,使用一年多就要拆迁。然而,南阳的“最短命经适房”,却似乎是缘于一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博弈。
这个总建筑面积17万余平方米的安居工程,是南阳市2008年的“十大实事”之一,涉及至少300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其中还不乏为各种城市建设项目让位的拆迁户。同样,农运会也是一件大事。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定期举办全国农运会的国家。
建保障性住房,重要;开好农运会,也重要。然而地皮只有一块,是建经适房,还是修新闻中心,当地政府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背后的逻辑,让人深思。
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为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受益的只是部分群众。没有热闹非凡的电视转播,没有浓墨重彩的上级视察,缺少广泛的关注,可说是无声无息的民生工程。在官员的考核、选任时,这部分群众也没机会投上一票或者说上一句话。给领导们留下的,至多不过是没有任何实际利益的口碑。
然而,四年一届的农运会,是与全运会、城运会等并列的我国五大综合性运动会之一,各省份都会派代表团参加。运动会召开期间,会有上级莅临、媒体关注。年终开会汇报成绩时,甚至可以单独列一条。而且,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对GDP的拉动作用也不可小视。无疑,农运会是个舞台,官员们可以唱展示自己面子和形象的大戏。
如此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地政府的选择了。南阳政府的逻辑其实没有新意,走的仍然是政绩工程的路数:利用权力首先确保那些最有利于自身形象、最有利于展示政绩的事,最终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至于群众是不是需要,是不是劳民伤财,都顾不上了。
本是好事的农运会,因此就变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也就可以不顾正常程序,甚至偏离法治轨道了。比如,也是为了举办这届全国农运会,5月初时,南阳推平了上千亩即将成熟的小麦(资讯,行情),改种景观树。再比如,南阳承办农运会在2008年3月份确定,晚于经适房的项目规划,新闻中心完全可以避开小区进行规划选址。然而,现在仅根据新闻中心设计方案和有关设计专家的意见,就提出尽快予以拆除。其决策过程,既没有考虑购房业主的利益,也忽略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这样的行为,明显背离了政府的宗旨和群众的期待。据报道,有购房者直言:“我们已经不相信政府了,如果要拆,只有搬到市政府去住。”如果开好农运会是政绩,那么无视群众的利益,甚至诱发“搬到市政府去住”的群体事件,是不是一种负政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