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FIT补贴下调看起来充满针对性。但与欧洲光伏行业协会的谨慎态度相比,中国的同行们更为乐观。
“政策的调整对中国企业看似是坏事,其实是好事。降价了,同样的东西大家都愿意买便宜的,这就是中国制造的优势。”姚峰说。
尽管目前德国还是赛维的主要海外市场之一,但姚峰称,其所占的权重“下降得非常快”。与此同时,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开始大力推动新能源,还有希腊、捷克、保加利亚等,“有些是你根本想不到的国家”。这些“后起之秀”正在成为中国太阳能企业的新战场。
姚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印证。
由于在降低成本与中国对手竞争方面束手无策,德国太阳能巨头Q-Cells在2009年交出巨亏13.6亿欧元的成绩单后,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兼CEOAntonMilner于今年3月份迫于压力辞职。对新任CEO来说,下调FIT补贴的决定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德国本土的生产线关闭,并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以维持成本竞争力。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其它欧洲国家在太阳能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与德国不可同日而语。“像一群躲在房间里的人,要冲出去,德国是最早带领大家冲出去的。大家陆续冲出去了,德国还是在前面的,只能说它的权重相对没有那么大了,但还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光看安装量,从人才、技术、行业引导力来说,德国还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看企业,要看别人的研发优势和人才,技术和品牌德国还是很厉害的。”姚峰说。
由于国内扶持政策的不到位,缺乏国内市场,中国的太阳能工业不得不在出口中找出路,继而在全球的太阳能产业链中沦为“代工者”的角色。而德国则是典型的“政策市”。凭借相对稳定的政策支持,德国得以在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并通过持续的投资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和就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电动车图谋
“电动车关系到德国的龙头产业汽车工业的前途命运。在混合动力方面德国已经是睡了一觉了,丰田已经跑到前面了。醒了以后就要赶快行动。”德国北威州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说。
相比于太阳能行业的嬗变,电动车市场还刚刚启动。但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已经未雨绸缪。
5月3日,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主持下,一场电动车的峰会在柏林举行,并启动了德国的“电动车国家平台”行动。该行动涉及的领域将包括电动车、电池和基础设施等。
接受本刊采访时,北威州北京代表处的成立尚不足月,但封兴良的工作表已经排得满满当当。其中,前面提到的德中电动车研讨会算是他的开山之作。并且在研讨会开完之后,很快就有国内的一家“知名度很高”的电动车公司去北威州看地。“如果中国企业想去北威州投资的话,整个过程都是有人陪同的,从你签证开始,到当地找地址,怎么注册公司,都是一站式免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