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温州环境卫生管理处招聘8个“掏粪工”岗位引来千名大学生争抢,该岗位年薪3万,岗位是事业编制,要求大专学历。网友称,大学生是冲着事业编制去的,“哥淘的不是粪,是事业编制”。
千名大学生争抢“掏粪工”与其说是教育和就业的尴尬,不如说暴露了传统行政体制的“沉疴”——工种是次要的,事业单位门槛才是重要的。不是说掏粪工这个岗位不好,也不是说大学生不能干。反问句,要是采取聘用制年薪也是3万,报名的有多少?很多不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去干这种活也许会干得更好,没编制给3万依然会有很多人去干。可就是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死守“条条框框”定编制要学历,不管工作性质更不讲市场意识,这就是陈旧的行政思维在“作怪”。
“哥掏的不是粪,是事业编制”,让人反思行政改革的方向和导向。一些本能市场化的工作完全可以进行分离,让相关部门有更多能力和精力去把握方向、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何必什么都管,揽权不放权,让该管的管不好,不该管却奋力管,“惹得一身骚”呢?
当前各地都在响应改革号召,行政事业单位招聘也不例外,设置学历、年龄、经历等“杠杠”。不可否认,当前“僧多粥少”,采取一些“杠杠”本意是侧重于公平,然针对岗位却不能量才而用、“量能授职”,仅仅在“门槛”形式上“创新”,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会“适得其反”,“剥夺”他人机会均等的初步公平,违背“初衷”。笔者以为,面对科学发展之机,加快转变陈腐的行政思维是重中之重。当然,转变是核心,科学化的行政思维是创新改革的方向,尤其是处在行政改革攻坚期的今天,需要大智慧、大魄力转变行政管理理念,把握方向。方向正确了,加快就是关键,谁快谁就能牢牢把握机遇,也定能激发出更大的活力。(谢金志原题:由“哥掏的不是粪,是事业编制”反思行政改革)
来源:人民网 编辑:马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