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份经济运行数据。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创下年内新高。分析人士认为,翘尾因素和洪灾是CPI上涨的主因。不过,从前7个月来看,CPI同比涨幅为2.7%,尚未超过全年3%的宏观调控目标。
尽管7月份CPI涨幅超预期,且工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多数专家认为宏观调控政策不会转向,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
食品价格拉动CPI上涨
“CPI涨幅有所扩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月~7月,CPI同比上涨2.7%,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7月份CPI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4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在7月份的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3.6%,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2.3%。从更能反映价格变动最新情况的环比数据看,7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9%,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0.2%,服务项目价格环比上涨0.7%。
盛来运表示,7月CPI同比增长3.3%,其中2.2个百分点为翘尾因素,只有1个百分点为新增涨价因素,食品价格的上涨占新增涨价因素的75%。
“增长动力依然较强”
此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颇受关注。7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3.7%降至13.4%,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则从25.5%降至24.9%。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较6月份的18.3%有所回落。若纳入通胀因素,14.6%的实际增长是自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对此,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目前增长动力依然较强。”
“目前经济指标的回落,主要是宏观调控主动调控的结果。”盛来运分析,6月份工业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70%是由于重工业回落引起的,主要是国家从二季度以来加大了节能减排监管力度。投资也是这样。今年以来,国家严控新上项目,这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有一定的回落。成都商报记者 吴宇宸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