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张东阳:人才创新需要高考制度改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10 21:17:40    浏览次数:125    评论:0
导读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却并不特别重视。根据有关数据,美国中学生SAT(全国性的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考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时,61%被哈佛大学拒绝。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

  中国与美国对待“高考状元”如此迥异,完全在于目前不少中国高校与美国高校不同的“人才观”:中国高校时常把高考中考高分者看成是难得的“人才”;而美国不少高校,“人才”不是“高分宝贝”,而是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意识、兴趣广泛的“与众不同的人”。这一点,哈佛大学一名校长曾说得很明白,那就是“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中美人才观的这种差异带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中国大陆最知名的几所高校在国际高校排名中一直没有跻入前列,而美国知名学府近些年却显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创造力,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也常常没有对手,一批美国大学每年总是能够取得非常丰硕的科研成果。

  我们不否认中国目前的高考体制对于保障教育的“公平性”非常有效果,但是,“唯分数论”的情况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情况也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式人才培养”问题。当刚刚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的时候,当“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的理念被真实地提出来的时候,我们期待着,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最具普及性的中国教育发展中,那种“唯分数论”的人才选拔偏见是该尽快偏正了,而作为其中最具“指挥棒作用”的高考选择人才机制,应该就是首先被尽快纠偏的。否则,整个人才培养工作就不能真正得到有效改观。

 
关键词: 人才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7D411DCA12041AFFD11FD.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