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6名干部由于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3次到同一家企业检查,结果被县政府认定影响了招商引资,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受到停职处理。这起发生在安徽蚌埠市固镇县的招商凌驾于执法的怪事,经央视等媒体报道后,发生颠覆性逆转。6月19日,固镇县迅速作出撤销对环保局相关人员停职处理决定,并将尊重原环保局局长乔振稳本人意见,适当安排其工作。(《法制日报》6月21日)
据报道,涉事企业为一家橡塑公司,由于该公司“未批先建”增加了锅炉规模,环保局工作人员3次上门,要求该公司补办环评手续,并补交新增的排污费。就在交涉过程中,双方在沟通上发生了些争执,引起企业不快。不想企业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固镇县委常委会立马做出决定,包括环保局长在内的6名环保干部被集体停职。
企业扳倒环保局,大家或许想知道这家企业为何有如此大能量,而事实上,企业的能量很有限,无限的是企业背后的政商关系以及地方政府畸形的发展观。据了解,导致六名环保干部被集体停职的蚌埠伊诺华轮胎有限公司,是固镇县新引进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计划资总额1500万美元,投资完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4亿元。而根据固镇县的相关文件规定:固定资产投入千万元以上企业,县委书记县长就是“帮办人”。而伊诺华轮胎作为一家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受到的礼遇想必就更非同一般。这样一来,问题的根结就很明晰了:环保人员依法执法其实得罪的不仅是企业,更有作为企业帮包人的县主要领导。
这样的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虽然节能减排是约束性指标,关涉到一票否决,但当环保执法影响到地方GDP和官员政绩的时候,还是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与风险。就像央视评论员白岩松所说:“当你因为要环保而动了人家钱袋子的时候,这一票否决就变成了否决你。”
近年来我国将环保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国质量报》载:当前,我国环保面临的压力仍在持续加大。全国城市环境污染仍较严重,仍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城市河道和内湖污染严重;区域环境问题突出。
环保压力加大,虽然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等因素相关,但环保执法不力,更是一个不容忽视原因。现在,我国的环保体制基本是双轨制,业务上垂直于上级环保部门,人事上受制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环保执法需看当地党委与政府的脸色,一不小心,可能会受到打压。像固镇县这样的事件在我们身边并非个例,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财税利益与依法执法发生矛盾时,往往以保护前者为前提。
由地方政府与某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结成的特殊利益集团,已经成为当下环保的一大困境。一些地方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污染反弹、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问题看似在企业,其实根子在政府,地方保护才是根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