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深白:如何牵住“药价虚高”的牛鼻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3 14:44:23    浏览次数:126    评论:0
导读

  随着“暴利药”芦笋片和宁波“回扣清单”事件的曝光,药价虚高现象及药价形成机制再次成为舆论关

  随着“暴利药”芦笋片和宁波“回扣清单”事件的曝光,药价虚高现象及药价形成机制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而近日又有媒体披露,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有多种药品的价格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其中最高的上涨了82%。

  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意味着医保病人可以消费,意味着药品具有招标采购资格,更意味着药品可进医院销售,涨价似乎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药价形成机制,本来是形成合理的、公众都能接受的市场价格,在现实中为何成为价格畸高药品的“合法外衣”?这值得我们深思。

  药价虚高并不能证明药效有多好,“一毛钱处方”照样能治好病,药价里面藏有多少猫腻,需要医院、药厂、监管部门、公众共同协力找到答案。

  首先,药品定价离不开成本核定,要晒晒药品成本究竟是多少。原料、人工成本、能源、制造费用都是药品成本,进入药品目录的企业应该事先披露进入药品目录药品的各项成本,标明“原料、人工成本、能源、制造费用”分别是多少,便于社会监督,这样公众心里都有本明白账,药品就不会暗自涨价。

  其次,药价形成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现存的机制漏洞在于,药品进入目录在先,价格核定在后,往往是药企通过合法程序涨价后,监管部门才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殊不知药品定价参考的正是企业上涨以后的价格。政府定价水涨船高就无法避免。要改变这种现状,监管部门需要在药品进入医保目录之前就要掌握真实的市场价格,防止制定出“天花板”式的政府指导价。

  最后,“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亟需得到改变。大部分药品利润流入医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据表明,近十年来,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份额均维持在44%水平之上。拥有冗繁的人员结构,同时控制着80%以上的药品零售终端市场,医院当然会选择让药商养活自己,但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事实。要想医院真正给公众开“平民药”,需要的是监管部门出重拳规范医院、医生行为,更需要的是国家财政投入尽早破局。

 
关键词: 药价虚高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7E88079D1373267D44D5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