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观察 » 正文

沈洪溥:资本市场要准备好为“调结构”支付代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29 15:38:25    浏览次数:104    评论:0
导读

  从2009年中到现在,中国股市毫无疑问再次进入了新一轮熊市。唯一的差别是,较之上次从6000点滑落

  从2009年中到现在,中国股市毫无疑问再次进入了新一轮熊市。唯一的差别是,较之上次从6000点滑落到1600点的大熊市,这次小熊市杀伤力总被低估。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看好的声音不绝于耳,理由无外乎宏观层面的经济复苏和微观层面的静态估值。但却从来少有人愿意承认,如认同中国经济“调结构”的必要性,那么,资本市场就该做好为此支付代价的充分准备。

  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却似乎并未打算为此支付足够高的成本。

  从外部环境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苏情况不尽如人意。外部的麻烦隐喻着一个简明的事实,即就中国传统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其有效运作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如再计入本币升值的影响,那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几乎无法只靠出口对宏观经济的正面贡献。

  而要将出口产能转向内部需求,又存在着分销网络和贸易模式等诸多问题;要将传统产品实现就地升级,则又要面临外部市场环境不乐观和追加投入无人埋单的尴尬……这些,与“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出现后城乡人力成本快速攀升的麻烦叠加,势必在相当程度制约国内企业盈利能力,甚至可能会威胁到相当数量企业的生存空间。

  相形之下,投资和消费就成为对冲出口下滑负面影响的重要依托。事实上,2008年末到2009年初的宏观政策转向,很大程度上也正基于此。但确而言之,在楼市,是价格已近天花板,交投清淡;在地方,则是投融资平台项目投资受到严格监管,新项目获得资金的难度大增,这一时点,如果再妄想通过货币增发重启泡沫盛宴,无异于盼望政府饮鸩止渴。

  对这一切麻烦的前景,我们的资本市场反应显然仍是不充分的。

  一个例证是死抱数据不放,继续奢谈静态估值的痴人说梦姿态。当整体经济形势可能面临前所未见的低增长时期时,正确的做法是以覆巢之下的审慎心态,进行自上而下的风险排查,绝非以一厢情愿的积极态度自下而上去捡拾所谓价值。

  作为市场反应不充分的另一个例证,是创业板和中小板极高估值与权重股票形成明显分化。这既说明市场确实意识到了周期行业的悲观前景,又蕴含着所谓新兴行业的侥幸心态。这种异乎寻常的分化只能导致在整体市场价值回归过程中的反复折腾。笔者相信,如果认同结构调整将危及甚至可能逆转部分传统周期行业的盈利特性,那么新兴行业成长中的风险也需在其估值水平中充分体现。

  资本市场譬如一间房子,当其屋顶虚高且千疮百孔,基础也并不坚实的时候,理性的选择只能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那么,消费的增长是否能够有助于纾缓困局呢?试问,如果结构转型没有显露出明确的成功讯息,那么,我们能够指望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么?更遑论,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严重的不公平问题。离开了这些,真实、健康的消费增长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言以蔽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的资本市场都还没有充分反映结构调整中的风险因素。这也就注定,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仍需要为下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投入支付成本。

 
关键词: 资本市场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t78.cn/news/591FFE49E1485310CEF90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webmaster@at78.cn。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2009-2016 企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229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