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6天,本刊记者行走1020公里中越边境线,揭开鲜为人知的毒品贩运链条
山高林密,河流纵横,掩映在亚热带雨林中的中越边境线,美丽得如同《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谷。然而,近年来,这里却渐渐成了境外毒品进入中国的“热点”线路。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三国交界的“金新月”;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三国交界的南美“银三角”——国际三大毒源地的毒品越来越多地经由中越边境进入中国。
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6月9日-14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行走1020公里中越边境线,对中越边境禁毒现状进行深入采访。
归春河上的“小码头”
边民“带货很来钱”
一侧是深深的涧谷,另一侧是龇牙咧嘴的峭石,车子在湿滑而狭窄的盘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攀爬,路程漫长得令人绝望……6月9日上午,在广西百色硕龙镇长途客运站,自称“胆大心细车技老到”的出租车司机老莫,开着“气喘吁吁”的捷达车,拉着记者向中越边境进发。
中午时分,汽车进入一个不大的村落——骨屯。穿过骨屯南行约20分钟,中越边境线上的天然界河——归春河在山路左侧若隐若现。
“看见了吧,河的那边就是越南。”司机老莫对记者说。
转过一个山弯,视野渐渐开阔,河对面,时有越南边民开着机动三轮车在泥浆四溅的土路上驰过。
沿归春河前行,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记者的注意:寂静的河畔见不到一个人影,在河对岸的越南方,却有小竹筏隐藏在河边的草丛中。这些竹筏是做什么的?
“有竹筏的地方就是一个小渡口,渡口不但有竹筏,还有绳子,只是白天绳子沉在水里,你看不见。到了夜里,绳子被拉上来固定在树干上,他们(越南边民)就把货物装在竹筏上,拉着绳子就渡过来了。”老莫一边盯着前方的路面,一边告诉记者,“他们一般会把越南的红木、橡胶拖鞋和别的越南特产拉过来卖。”
汽车沿河道蹒跚前行,一个又一个“小码头”不时在眼前闪过,也许,连当地人都无法说清,这样的“小码头”到底有多少个。“很多小竹筏都在贩运毒品,这在当地已是公开的秘密,(小竹筏生意是)‘蚂蚁搬家’,看着不起眼,但是数量加起来就很吓人。”下午4点,在河道路旁一家简陋的小商铺,店主人向记者描述。
沿靖西县一路向南,在中越边境村落邦亮村,老莫带记者来到他的远房亲戚老赵家。坐在门前的树荫下,主人端出苦丁茶招呼来客。“太挣钱了,一般人经不起那样的诱惑。”提起毒品,老赵向记者感慨道,村子里有不少人因为贩毒被抓了,大家都知道,帮人“带货”很来钱。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得知,邦亮村所在的任庄镇共有人口2万人,在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68人,这些人大多以贩养吸,还有人因共用针具而感染艾滋病。



